导航菜单

书写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长篇小说《南泥湾》余墨

  今年建军节前夕,我耕耘数载的长篇小说《南泥湾》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掩卷沉思,感慨良多。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少人都听说过,以此为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有过不少。因而,创作这样一部重大题材的长篇小说,要想有所突破与创新,难度很大。我不敢怠慢,力求凭锲而不舍的精神“啃”下这块硬骨头。

  对南泥湾的故事与传说,我自幼情有独钟。

  1937年,抗日战争在全国全面展开。我的父亲和一大批有志青年一道,历经磨难,奔赴延安。他们在陕甘宁边区,包括南泥湾,接受革命的熏陶与思想的洗礼。他们清楚地知道,参加革命意味着将抛弃和牺牲自己的一切,却仍然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他们从战争、饥荒、流离失所中一路走来,也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

  在我印象中,平常不爱唱歌的父母对《延安颂》《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等却常爱哼唱,延河、枣园、南泥湾也是他们时常念叨的地方。他们唱这些歌时,往往声音由低沉到高亢,情绪也由平缓转至激昂……他们记忆中的许多东西像镌刻在大理石上一样,虽经几十年岁月的冲刷依然清晰依旧。这些歌和他们的整个青年时代连在一起,不能不让他们、继而也使我辈感到亲切。我的生活积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几十年来父辈的深情讲述。人在快步赶路时留下的印象,经过时光的沉淀会变得愈发深刻,一切艰难和痛苦、坚守或悲壮,都会在回忆中变得美好而珍贵。

  高中毕业之后,我曾多次叩访过延安(当然包括南泥湾),也早就萌生出一个庄重的愿望——一定要寻找机会写一写这个有重大意义的题材。某老作家有言:“定要写小说,不然对不起沸腾过随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经长期酝酿,我决定用长篇小说来表现这一题材。经过反复深入考察,我以专为开垦南泥湾而成立的八路军359旅补充团为史据,以开发南泥湾的“先遣队”为索引,再现从延安时期开始的几十年斗争风云。说实话,写这部作品,使我对世界、人生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有人说,“选择了文学创作就选择了寂寞”。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文学创作确实是一项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心灵之旅。欲作文,先做人。做人必先修心,因为文由心定,文起于心。一个真正的创作者,作文的同时也是在不断追求思想的进步、道德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作为作家,我唯愿自己的追求和辛劳,能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大业贡献微薄之力;也愿那个时代的痕迹能通过我的“习作”,在当代留下一些或浅或深的烙印。

  对作家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在创作小说《南泥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如下几个问题。

  力求从历史的角度回望、理解、反映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推而广之,我国人民开凿红旗渠、钻探大庆油田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弘扬南泥湾精神,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含义,使之紧随时代的步伐。小说《南泥湾》以主人公的人生奋斗足迹为主线,既反映了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八路军指战员奉命开赴南泥湾,通过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基础,又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挺进新疆屯垦戍边,还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10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从八路军指战员到他们儿女子孙,一代接一代地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奉献于党、祖国和人民。小说以主人公几代人的接力为主线,力图反映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他们坚定的人生态度;通过一个个具体化、形象化的“小故事”,力图再现几十年的“大历史”。

  力求不单纯地写大生产,而是把它置于大背景中,把人作为生产、战争、建设的主体;力求把无限的时空凝聚到各类人物身上。在人物塑造上,我努力呈现一种多维视角与多维的性格特征,刻画出一批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抒写人的命运与追求,是作家真正的创作价值,也是其作品有意义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在小说《南泥湾》的创作中,希望塑造出一批出身各异、经历迥然、选择有别、归宿万千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萧司令员、王旅长等身经百战、“专挑硬仗打”的革命将领,也有雷达明、章君曼等“穷家子弟”出身的基层指战员;既有苗巧萍、苗剑杰、修月等家境殷实的知识青年,也有姚玉清、庞冬梅等对“进步与光明”的执着向往者;既有李光祖等因“求婚”“逃婚”而对“自由恋爱”充满向往的青年,也有朱玉宝、朱淼娥等淳厚善良的村民;还有斯庭、柯娜、漆浣西、桑敏等因“找出路”或怀有“个人野心”而被不同敌对派系派遣进延安的特务……而在南泥湾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们后来的人生之路,或由于坚持进步而成为思想更纯正、心胸更广阔、意志更坚定的成熟革命者;或在革命大潮的洗礼中、在中国共产党英明政策的感召与教育下幡然悔过,从原先的“敌特”成为革命战士;或受原有阶级立场、世界观及具体环境所囿,始终在泥潭中不能自拔,终成社会“渣滓”……这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各异,恰恰构成了小说《南泥湾》的丰富内涵。

  采用散点结构,力求把大生产、战争、爱情等诸条线索汇聚一起,使其碰撞、交织,从而描绘一些有特点的爱情故事。其中,才貌双全的苗巧萍表现得最为复杂——青梅竹马的儿时伙伴、英气勃发的八路军干部、激情奔放的俄罗斯学友、风流倜傥的国民党特务,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与她产生了矛盾纠葛,可她并没有被短暂的迷茫遮住理智的双眼,最终还是选择了志同道合的人。这是人生志向与文化底蕴使然,也是信仰的神奇力量。事业如此,爱情亦如此。

  时代向前发展,需要调动、释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史为鉴,知史晓今,实现各条战线正能量的融合共振。几年来,一系列深入生活与创作的实践,让历史和现实如潮水一般冲刷着我的心灵,又似清风一般荡涤着我的心境。小说应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思想的震撼力、紧张的故事情节、浓烈的艺术氛围……要让人耳目一新。我激情洋溢地创作,用心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心境。我希望,能通过刻画性格独特的典型人物反映那个特殊年代、特殊地域的特殊生活。衷心希望有更多读者阅读这部作品,并从中发现一些对理解我国革命有益的有关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31105184829.jpg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