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双石:《八佰》——精美包装下“贫血、鸡血、狗血”剧

 

  吵吵了年把的《八佰》终于上档期,江湖上各路好汉都在口水砖头一通招呼。双爷嘛,一直坚持“看了再说”的原则,一直挺到昨儿个终于把这部剧好歹瞅完了。双爷现在可以来说道说道了。

  ——噢,双爷看了,一滴眼泪都没挤出来。

  ——再解释一哈啥叫“三血”:贫血、鸡血、狗血!杂烩也!

一、包装、制作和打造看似精心,实则是个四不像的杂烩:啥都想扯,啥都没扯明白!

  扯丈夫许国的爱国情怀吧,德械精锐中扯出来的一票典型人物却是几个七荤八素的乌合之众。当然,编导想玩玩儿前后反差落差哈:这一票乌合之众后来都成了慷慨赴死以身许国的壮士,伟哉伟哉啊!V5啊V5啊!家国大义,仗义每从屠狗辈啊!可当间的逻辑摆渡耶?是肿么个递进到这个高大上的?敌寇炮火盖顶是不够的,眼巴前儿血肉搏杀也是不够的,得靠被当官的拿驳壳枪顶着脑门子把被俘太君当活靶去打,才能激发作战的勇气?那俺且得弱弱地问一句了:要没这些被俘太君耶?咋整?——事实上谢团也的确没俘虏过任何一个太君。

  扯唤起民众们吧?此岸战火纷飞,彼岸灯红酒绿,反差够大。可编导想用这反差表现神马耶?这种反差在整个淞沪抗战中不是一直都存在么?再往前追溯一哈,5年前的“一二八”淞沪之役难道就不存在么?当然,那一仗还没打到租界跟前儿来,而谢团这一仗,就在洋人地界儿的眼皮子底下打,租界P民隔岸就能观火,于是三教九流都被敢冻得不要不要的,这理儿好象也说得过去哈?于是捐款捐物,鼓劲助力,冒死牵电话线,甚至猎枪都扯出来隔岸鸣放……,林林总总,纷纷登场,煞是让人敢冻啊敢冻。

  可这些事儿,真滴很能让人泪目敢冻么?那林林总总的敢冻效果,非得有这个隔岸观火这一出,才会登场么?战端开启前后,全国同胞没这么着干么?谢团官兵孤军困守死战不退的几天战斗,如果就是这个意义,那不就是替几十万溃败果军扯一张遮羞布么?请问编导们这是的粉谁耶,还是在黑谁耶?有片中饰有角色的大嘴艺人自嗨该剧表现的是“战争史上的绝无仅有”,不知道是不是指的这个?如果是,那应该是光彩照人耶,还是悲催沉痛耶?

  ——还有一个事实不得不忍痛道出:那时辰两岸都是天朝沦陷国土哈,主人不同而已。

二、德械精锐谢团的被几个七荤八素没头苍蝇似的丘八给代表了

  编导们要玩儿落差玩儿反差,这个嘛正常!艺术嘛,可不就是要拿着这个把文章做足么?于是乎,把一场并不算残酷激烈的战斗刻意地渲染提升到了惨烈无比的程度。从谢团附到下头的兵,都跟没头苍蝇似的一座楼里跑来窜去,仿佛都不知道自己要干神马,该干神马?可真实历史中的谢团附,那几天把战斗正经组织得不错啊!至少头两天的战斗组织得不错啊,到了也没一个太君进到了楼里啊!影片为把鸡血针凑足剂量,于是就拔份儿拔高,于是就营造惨烈,官长们都一口一个坟墓啊棺材哪死这里啊,听起来壮烈无比,豪情万丈,实际上贫血得厉害,完全是清汤寡水掺上了染色剂!这世上就没得哪支军队是为了死而战斗,向死是为了求生——或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团队,或为国家,或为主义。而谢团官兵从开始的慷慨赴死,到结尾的艰难求生,作战目的这么大的落差,究竟为的是个神马耶?就为了演场悲壮戏给洋人国看换得他们的同情或支持?——如果是“上峰”这么着嗨俺没意见,可有神马来由把这个诠释权强迫赋予克守军人职责的谢团附和谢团官兵?当然,编导们也可以说他们也是打给四万万同胞们看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嘛!谢团官兵在敌军环绕包围之中坚定沉着英勇战斗,当然可歌可泣,值得称颂,振奋国人斗志的作用那也是有的。可结果是神马耶?亿万同胞们能从这前后这么大落差反差中,看到了神马耶?能看到神马耶?能有那位特派员大义凛然振振有辞然后以泪洗面道出的那些意义么?编导还好意思让谢团附当着全体官兵的面儿去晓喻和领会“上峰意图”的意义?请问这是在拔谢团附和谢团官兵们的份儿么?高么?……

  其实,想让受众们看到神马,俺估摸,编导自己都没想明白弄清爽!

  俺看出来的是:谢团官兵是果府果军的遮羞布乞怜秀,戏份儿做足后,被果府收箱底了。

  所以,稍微有点眼力件儿的人儿都一眼能瞅明白:这场包装精美的大戏的各种戏份儿,都是拼凑出来的!让人实在瞅不明白四行孤军困守所折射出的意义究竟何在!如果真是经片中由编导分派由谢团附口中道出的“上峰”意图,那最后收获的不是一大嘴巴又是神马耶?

  这个大背景,讥嘲的是谁耶?总不应该是谢团官兵吧?

三、升青天白日是这个大戏的重头,这个重头在影片中却是个败笔

  升青天白日其实是个好情节,如果从批判现实主义的角度切入,有很多文章可做。但一旦用作鸡血,非但不能给人振奋的敢脚,还只能带来无情的反讽。旗帜升起来了,隔岸民众也欢呼了,众多谢团官兵把血啊命滴,都交付给了这场悲壮的护旗之战——不是在与太君刀对刀枪对枪的PK中!……

  然后耶?然——后——耶?

  编导是不是想告诉受众,谢团官兵光是跟倭军拼命是不够的,还得整出一个图腾来!不然就不过瘾,可不过400来人儿的谢团,战斗员没有充裕得要为编导的秀场舍命捧场的地步吧?——要按片中的惨烈程度,谢团到了还能剩几个人儿?

  真实历史中的升旗的确存在过,搁当年的确很令人鸡冻——兵败如山倒之际,还有这么一支孤军在这面旗帜下作最后的抗争!可一旦从正面将这事儿夸张渲染过度,再与后来的结果一对照,效果还能是让万民振奋与鸡冻么?注意哈,“八百孤军”的故事还有后半段,重头也在后半段,可惜编导们没有勇气把这个故事讲完整。其实只有讲完整了,才有真正的反差落差之效果。

  难怪传说中最后要列出的谢团官兵名单最后没见着——人家后人要对号入座啊。

  还有,那匹白马也是个无厘头的嘘头。还非得让谢团附骑白马与倭官阵前会面对话。当然,这是艺术作品,俺也不好跟编导们纠结历史真实细节。可这个细节的用处用意究竟何在耶?想表达神马说明神马耶?谢团附倒驴不倒架,体面又V5,跟太君PK绅士风度和情怀?

  这跟战场环境能协调相洽么?

  总而言之,编导们要把戏做足,就强迫当年的谢团官兵也得把戏做足:光是没有命令死战也不退的英勇行为还不够,还得扯足秀场。这个秀场必须得让编导们满意,能为鸡血凑够足够的剂量,否则就不准退场谢幕!——因为退场谢幕后的故事会很难看!

  可这么着嗨玩儿,就不难看了么?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