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其中就包括看山西的名特产品。从柳宗元的《晋问》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郭兰英演唱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山西的名特产成了山西的一张独特的名片。包含山西名特产品在内的一种独特魅力的“黄土文化”和“乡恋情结”,养育了一代一代的山西人,加深了山西人对于自己所生活的这块土地的热爱。
谁能想到,具有千年历史的山西名特产,在十年动乱期间濒临绝迹。十年动乱结束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吕日周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山西名特产》,一本是《三晋百宝》,这两本书共记录了220个山西名特产的品种,合看二书,使读者较全面地窥见了当时山西独具特色的各种矿物、植物、动物、手工制品以及工艺美术品,这些或是别省皆无而山西独有,或是别省虽有而山西独优,或是别省虽有而山西独多。 吕日周这两本关于山西名特产的书,写于特殊时期,有其特殊价值。可以说,吕日周是改革开放初期山西著书立说研究名特产第一人,也是为亟待致富的三晋父老乡亲提供了两幅百宝图。
一,吕日周写作这两本书的时代背景
山西名特产品历史悠久,名目甚多,但是在十年动乱期间,特别是在学大寨“单一经营”、“穷过渡”、“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影响下,山西的名特产品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率下降50%左右,有些频于绝迹。比如,具有力强耐用、屠宰率高,可作役、肉、乳的万荣大黄牛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晋南各县过去种植紫花苜蓿六十万亩,动乱期间压缩到薄地上的三十九万亩,致使大黄牛的饲料严重短缺,“大黄牛变成了大黄狗”。驰名中外的曲沃烟叶,色泽金黄,叶片厚大,含糖量高,香味浓郁,动乱前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两万亩左右,动乱后下降到两千亩。闻喜煮饼被迫停产。许多地方的核桃、枣、苹果、柿子等果树被砍光,社队的硫磺、煤窑,全部被当做资本主义批判,被迫停产。许多地方守着宝物,村里的工分值却不到一角钱,农民们穷的时常出去要饭吃。有些有煤的地方全村人都是光棍。那时候只搞以粮为纲,不准搞多种经营,许多名特产品消失匿迹,根本谈不到继承和发展。 党的三中全会后,我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路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不少专业户,但是,更多的山西农民只有抓粮、棉、油的经验,没有搞多种经营的本领,思路不广,视野狭隘,欲进不得,致富无门,正所谓身在宝中不知宝,身在宝中不用宝。
二,吕日周写作这两本书的动因
1981年8月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来山西视察工作。17日,胡耀邦在省委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胡耀邦在干部大会上,深情地背诵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晋问》中的一段话:“一曰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二曰晋之金铁,甲坚而刃利;三曰晋之名马,其强可恃;四曰晋之北山,其材可取;五曰晋之河鱼,可为伟观;六曰晋之盐宝,可以利民……”。胡耀邦深入分析了山西的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指出山西干部应该是建设山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引路人、指挥者。在会场的省农委干部吕日周听得热血沸腾,心情十分激动,本来就对名特产品有浓郁兴趣的吕日周,思想上如老浆点豆腐一样,发生了质的飞跃。回到家中,他连续几天挑灯夜战,撰写了题为《山西应发展以名特产品为主体结构的多种经营》的论文,提交给省委、省政府做决策依据。 吕日周的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记载中的经济优势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借鉴和依据;第二部分:名特产品的突出优点为发展多种经营开辟了广阔的途径;第三部分:发展农村经济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课题;第四部分:一批先富起来的先进单位的启示。此论文1984年被收入吕日周著的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一书。
三,吕日周写作这两本书的调研过程
论文写出来之后,吕日周开始了对山西名特产品艰苦卓绝的调查研究工作。由于这些名特产品浩如烟海,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许多资料散落在民间或者无从记载,要弄清它们的具体形态、历史沿革、经济价值、生产经验和发展方向,必须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了准确记录娃娃鱼的产地形状、活动习性,吕日周三次到中条山有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毎次都在崇山峻岭中步行七八十里;为了了解洪洞豆腐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他一连几天等候在大槐树下,向往来歇脚的卖豆腐老乡勤递纸烟,一个又一个地攀谈,直到完全掌握为止;洪洞活甲鱼的活动规律和捕捉妙法,一般人甚少知道,他从城里到村里,又从村里跑到集上,询问了几十个人オ找到一位卖香瓜的老汉,这老汉从六七岁上开始捉甲鱼,他把自己丰富的经验一股脑儿告诉了吕日周这位不速之客;为了弄清党参的生长情况,吕日周几乎跑遍了上党盆地所有的县和所有生长、培植党参的地方,他还在老乡的带领下翻山越岭,揽葛攀藤,亲自到有野党参生长的怪石嶙峋的翠微山深谷;自古长治有“荫城铁货三千种”之称,民间也有“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谓,说明古时长治铁器制造业十分发达,影响极远。但到底有哪些品种,史书上无从考查,他通过对四、五十个人的访问,终于弄清了三千种铁货的名称,并且还找到关于这方面记载的一个孤本。就是这样,他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考察,一个人一个人地访问,一点一滴地积累。时而来到冷风刺骨、滴水成冰的塞北,时而又去了热如笼蒸、挥汗如雨的风陵渡;时而在古长城脚下观难地跋涉、认真地思索,时而又在山庄窝铺与老乡亲热地论今、深情地叙旧。一年多来、他总共跑了全省一百多个县区,查阅摘录了所有能找的一百来部县志和几十块碑文,搜集了不少图片和实物。为了弄清这些名特产品的历史渊源,吕日周还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以各种正史、野史、传说、游记、地理、气象等方面的书籍二百多部,走访了有关科研部门和省地县的有关单位,终于弄清了各种名特产品的来龙去脉。
四,吕日周这两本书的写作过程
调研结束后,吕日周开始精心筛选和加工整理《山西名特产》一书。这也是吕日周工作以来出版的第一本书。其写作经过还有个小故事:吕日周当时住在太原市省休干所4楼5号,是个50平方米的小套房。他坚持毎天凌晨3时准时起床写作,早饭后按时上班。他虽然睡觉时间很短,但累到极点,躺下便睡,也很少做梦。吕日周常说:睡觉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他写这本书用了半年多时间。每天凌晨3点起床写作,东窗户透出的灯光正好照射在旁边一处平房小院的窗户上,那里住着一位老干部黄维,她当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她奇怪,楼上住着什么人?怎么每天凌晨3点准时起床?她打听明白后,就教育她的儿女们要有事业心,不能睡懒觉。知道此事后,吕日周妻子就用厚窗帘布遮住窗户,以免影响老同志休息。 写书期间,吕日周还不断地向全国各地媒体投稿,介绍山西的名特产品。例如:《悬空的寺院》发表在1981年1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右玉边鸡》发表在1981年2月8日的《山西日报》上,《大禹渡口观奇柳》发表在1981年12月《中国林业》杂志上,《晋祠大米》发表在1982年3月15日的《山西日报》上等等。1981年的《并州文化》杂志每期都发表吕日周写的关于“山西名特产的故事”。后来《并州文化》把文章汇集出了一本小册子,刚解放出来工作的王中青副省长题词“大力恢复,积极发展”。 《山西名特产》一书于1982年12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8万字,发行15万册,被评为优秀科普读物。 《山西名特产》一书出版后,吕日周感觉意犹未尽,又开始写作《山西名特产》续集《三晋百宝》一书。此时他已调任原平县委书记。《三晋百宝》一书于1985年9月由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吕日周这两本书的社会反响
吕日周的第一本书《山西名特产》由省委分管农业的书记王庭栋作序。 王庭栋在《山西名特产·序言》中写道: “《山西名特产》一书出版的时候,正是我省以“双包”为主体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的时候。广大农民长时间被“左”的错误压抑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冲天之势。农村中会经营、有技术的各种能人,“一百单八将”都有了用武之地。重点户和专业户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实践证明,党的农村政策符合农民的要求顺应历史的潮流。在这欣欣向荣的农村大好形势下,我们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坚定地站在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政策立场上,善于因势利导,向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不断探索前进。我们要继续按照胡耀邦同志的指示精神,开展对名特产品自然资源的调查,恢复过去有的,发展新的,充分运用区划确定以某种名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并从劳力构成、占地构成和投资构成中给予保证。这样,我省发展多种经营的工作一定能有个新的、更大的进步。” 书辗转送到胡耀邦手上后,受到胡耀邦总书记的充分肯定。1983年2月5日,中国农村发展中心顾问张平化同志看了吕日周的书稿后,高兴地抒情以诗: “山高水远矿藏多, 百宝千珠万户歌。 人尽其オ物尽用, 黄河必定变清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同志来信说:“以名特产品为主体结构的多种经营农业研究,这是一种富于创造的设想”。 在分管农业的省委书记王庭栋的大力支持和号召下,山西多种经营办公室和一些地区开展了对名特产品的广泛宣传,出现了可喜的现象:大同南郊种植了十几亩柠条,怀仁县金沙滩公社发展了木瓜,广灵县开始大量种植甜菜,晋东南一些县开始重视利用山药蛋进行粉丝加工,垣曲县进一步保护了娃娃鱼…… 吕日周的第二本书《三晋百宝》仍然是由省委书记王庭栋作序。王庭栋在《三晋百宝·序言》结尾写道: “目前,我省农村改革方兴未艾,农业翻番必须建立在新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在建立新的农业机构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种植业、大农业、农村产业的宏观结构看,还是从各业的微观结构看,在各个层次上,名特产品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吕日周同志所在的原平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恢复和发展当地的名特产品和建立开放式的经济格局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乡一厂一院校互相挂钩,提倡一村ー厂都要发展一名产。他们和全国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钩,聘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为发展名特产品的顾问,把传统的名特产品生产过程和高度密集型的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把发展名特产品和实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给名特产品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省正在抓住能源优势和能源基地建设的极好机会,努力发展金属材料和建筑材料,使山西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我国内陆加速发展的一个省份。我们要通过小题大做,打麻雀战,搞驴打滚,使名特产品这一枝鲜花,在振兴山西经济中更加绚丽夺目。” 《山西名特产》和《三晋百宝》两本书是山西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出版的名特产品大全,为农村多种经营提供了蓝本,向农村专业户展示了赖以致富的百宝图,自然引起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有不少市县因此受到启发,发展当地名特产并取得成效。《山西日报》曾报道了一位农业模范人物,说他的遗物中有床头的两本书,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一本是《山西名特产》。 吕日周的《山西名特产》一书在香港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反响。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时任原平县委书记的吕日周前去讲学。他于1986年冬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名特产经济》。吕日周先举了很多事例:比如,山西省万荣县有个张仪村(即战国时与苏秦齐名的张仪的故乡),出产“套柿”。“套柿”的特点是吃大柿子时,柿肉里会露出一个和大柿子一模一样的小柿子。又如,山西平陆县出产“水化柿子”。“水化柿子”的特点是,在放柿子的碗里倒满开水,再用一只碗倒扣5分钟后揭开看,柿子没有了,变成一碗糖水。再如,地处晋陕峡谷的保德县出产“油枣”。“保德油枣”是由康熙皇帝吃后命名的,它的特点是用手掰开,两半中间有一窝油丝相连,合在一起,又复原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枣。 接着吕日周开始讲开发中国名特产的市场前景和相关理论。这次讲座反映热烈,学生们也提了很多问题。
六,吕日周对山西名特产品的情怀由来已久
早在雁北地委调研室工作时。吕日周就开始注意调研和收集雁北地区的名特产品资料。1975年到1978年之间,他要求离开机关,到广灵县作疃公社百疃大队当支部书记,就首先调查广灵县的名产。一天,他在公社食堂吃饭时,偶遇与柳宗元同名不同姓的仝宗元。仝宗元当时在县水利局当采购员。一顿饭工夫,他向吕日周介绍了广灵画眉驴、广灵大尾羊、广灵豆腐干、广灵剪纸窗花、广灵五香白瓜子和广灵白麻;还介绍了广灵白云岩(镁矿)、广灵铁矿、广灵汉白玉等。他介绍了广灵名产的特点,比如说广灵豆腐干是长条形的,但摇闪不折;广灵画眉驴蹄如斗,啼叫可长达八声;广灵大尾羊,尾巴可重38斤;他还介绍熟悉特产的人物,讲得绘色绘声。比如,他讲了广灵白麻的优点外,形象地讲述了过去是供销社白麻收购员、当时已被提拔为作疃公社书记的仝仲田的本领。广灵白麻的价格是三等九级二十七个价钱。仝仲田收购白麻时,面对排队出售白麻的社员队伍,低着头只看货不看人。他一眼能识别出一捆白麻是产于水地还是旱地;是早种了还是迟种了;是施的羊粪还是牛粪。他以麻的质量确定几等几级。有的社员不相信他作价这么准确,又排在后边重新作价,如此反复多次,也是同一价格,所以人称“一口价”。仝宗元如数家珍地介绍完广灵名产后,又建议吕日周在百疃村发展山西名产,增加收入,改善社员生活。后来,吕日周顶着当时的压力,在百疃南庄发展了名产“瓜、糖、油、麻、果”五百亩,获得了成功。如今广灵县广为种植的黄花菜便是当年吕日周从大同县拉来四卡车大同黄花菜发展起来的。 1984年5月,吕日周在原平县担任县委书记时,为了引起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发展名特产品的重视,作了一首诗歌,题目为《名产发展歌》。
三晋地沃名品多 源远流长耐琢磨。 一品能书诗几首, 百宝引出一路歌。 竹叶汾酒名声大, 品尝曾去苏东坡。 雁门白酒香北岳 李白赶来背微驼。 更藉清徐老陈醋 还能吸引黄道婆。 壶关辛寨醋也好 宋皇赠与一口锅。 名酒名醋因名水, 清泉涌处泛微波。 传统工艺显神奇, 只可意会难诉说。
名吃先问吴阁老, 沁州小米是珍宝。 平遥牛肉喷香气, 明朝宫廷不可少。 晋城一碗烧大葱, 慈禧连声称妙妙。 清和元店吃头脑, 傅山规矩晨起早。 高平夜吃烧豆腐, 诉说白起坑赵苦。 荞面碗托清水煮, 康熙吃后说大补。 洪洞耿峪豆腐软, 豆刀造反杀县府。 运城西厢肉泡馍, 莺莺曾为张生舞。
名产古籍多刊载, 千年择优似流水。 《史记》一笔相枣记, 安邑千树无好歹。 河鱼、名马、松柏材, 柳公《晋问》一一摆。 永济柿饼解州志 形容状如红灯美。 晋祠大米多词赋 佳句当推唐李杜。 运城盐池映雪雾, 尧王歌词入文库。 阳城犁镜烧炭木, 春秋战国留典故。 大同煤碳资源富, 郦氏写进《水经注》。
役畜最数广灵驴, 黑、白相间名画眉。 大型闻起驴腿快, 上下一色曰雁皮。 万荣大黄牛种好, 善耕善拉亦善骑。 冷泉饲养虹鳟鱼, 朝鲜赠送品种稀。 垣曲林涧娃娃鱼, 可水可陆属两栖。 五台石窟鱼涌出, 时在清明半月里。 芦芽山飞褐马鸡, 万死不却勇对敌。 长城脚下走边鸡, 红皮大蛋产右玉。 太谷名药龟龄集, 秘方偷自宫廷出。 妙可回春定坤丹, 智慧结晶各民族。 七珍丹使小儿安, 国外专家俯首服。 偏关泡制生发灵, 脱发再生头未秃。 平顺壶关尽党参, 代代相传无始终。 塞上黄芪根连根, 农民培育耕自躬。 吕梁山巅长葛葱, 叶叶翠绿迎晓风。 名药野外处处是, 出门采撷篮不空。
优胜劣汰功自然, 人类筛选得发展。 商品经济有方向, 先抓名产和特产。 只因文革遭损害, 起步领导需拍板。 县为单位搞调查, 多种经营办主管。 发展项目需瞄准, 立即行动不必等。 工农学商皆联系, 开创名产新品种: 要求一村创一品, 要求一村专一品, 要求一村精一品, 村村产品变商品。
吕日周的诗歌写出来后在全县张贴,广为宣传,后被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在生活的激流中——吕日周诗歌选》一书中。 吕日周在原平担任县委书记时,还鼓励县多种经营办公室贾真、李璧详细搜集全县的名特产品目录,编辑出版了一本书,题目为《原平名特产散记》,吕日周为此书作序。 吕日周在序言中再次提出原平县要大抓“黑”(煤)、“红”(高粱)、“黄”(同川梨、米)、“绿”(林业、蔬菜)四大主要优势,以及原平几种名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受原平县的启发,许多市县整理编出了当地的名特产目录。 无论是在长治担任市委书记,还是后来担任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都关注着山西名特产品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退休之后,吕日周仍然关注、研究着山西的名特产。他计划写作第三本书《晋宝综览》。在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的新星博苑,陈列着一些矿石、植物等名特产的样品,种植着大同的黄花,甚至还有一头广灵画眉驴,足见他的名特产情结。
结尾的话:
几十年过去了,山西的名特产品发展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2014年,山西出版首部名优特产年鉴,介绍了山西各类特色产品1500多种。市场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广,许多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有些已经形成稳定的专业市场。几经风吹雨打的名特品之花又在山西这块古老的黄土高原上竞相开放,成为农民一条重要的致富门路。它再次说明,我省发展名特品是一大优势。 2017年,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的贫困村达到村里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户均新增产业收入3000元以上。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许多贫困村的穷根被连根拔起。在建立新的产业过程中,名特产品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西名特产品,需要有一大批吕日周式的干部挖掘、扶持、培育和推广,需要一大批能人巧匠去继承和发展,方能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重新赢得世人的瞩目和羡慕。 |
改革开放初期,他为山西农民画了两幅百宝图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