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郝贵生:躬耕本英雄,何争数千年?

躬耕本英雄,何争数千年?

——纪念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发表55周年

郝贵生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同时也是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发表55周年。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在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后,引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后更是达到了新的规模。

  笔者也是1968年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于9月12日与29名中学同学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海力锦公社王家窝铺大队(后改名为五七大队)插队落户。1972年被大队和集体户推荐到天津师范学院(现天津师范大学的前身)政史系政教专业学习。1975年留校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原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和研究,直至2008年退休。其中4年的插队生活在我的一生中打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成为自己一生工作、学习、事业奋斗的极其重要的源泉和动力。退休之后,我写了多篇上山下乡的收获体会及其理论研究的文章,公开发表在多家红色网站和红色刊物上。

  为纪念毛主席发表上山下乡指示55周年和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现将笔者2014年5月写的插队生活诗三首在网站发表。

插队生活诗三首

(2014年5月)

  近日在老年大学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由勾起对农村插队生活的回忆。遂仿陶渊明五言诗形式述插队生活趣事。


铲  地

晨曦赴田园,夕烟荷锄还。

地大数十垧,垅长三里三。

初挥重千斤,日久轻自然。

汗滴禾下土,意志苦中坚。

细察苗草丛,循规七寸间。

农友相与锄,诚助感心田。

夏战七十日,秋后收获甜。

躬耕本英雄,何争数千年?
 

搂柴火
 

塞外寒冬至,晨起赴沙坨。

肩扛搂柴耙,来回转蹉跎。

初时冷萧瑟,渐渐身热颇。

耐心把把拽,持续帘帘多。

午餐嚼米豆,胜过肉和馍。

确实苦和累,亦觉乐趣多。

满车硕果载,插友皆傲说。

荆柴村最大,自力更生活。


放  牧
 

当年八月末,指派牧牛羊。

纵辔远草甸,尽收美景香。

蓝天白云飞,绿草波轻飏。

晨挥马杆行,间卧草原床。

马儿群追逐,牛儿吃草忙。

常遇牧马人,唠嗑话家长。

天空晴万里,转瞬雷雨狂。

日落访学友,夜返迷路茫。

放牧趣事多,历历心中装。

  笔者这里着重解读一下第一首诗“铲地”。

  农民祖祖辈辈就是靠种地生存的,而种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铲地”,关里叫“锄地”。铲地劳动强度大,辛苦程度高,而且要求非常严格。种过地的人都深有体会。中国古代有一首关于锄地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知识青年几乎都种过地,对这首诗中描绘的铲地的辛苦程度都深有体会。但笔者在几年的铲地生活中,不仅感受到其中的辛苦,而且还感受到许多生活的哲理,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伟大,特别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本质含义的深刻理解,以及从劳动观出发理解、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同时受到陶渊明田园诗的启发,于是就有了五言诗《铲地》。

  诗中前4句是全诗的铺垫。

  “晨曦赴田园,夕烟荷锄还。”东北地区夏季白天较长,早晨三点多钟太阳就出来,直至晚八点才落山。我们早晨吃完早饭后5点钟就下地,中午10点回家吃午饭。12点后,就又下地了,晚八点左右才收工。

  “地大数十垧,垅长三里三。”东北的一块土地比关里大得多,一般不是以“亩”论土地面积,而是以“垧”,1垧等于15亩。我们村里一般土地小的有几垧,多的十几垧、几十垧,一垅也常常一二里地远,甚至更远。

  第5—14句即描绘铲地过程。

  “初挥重千斤,日久轻自然。”锄头本身不是特别重,但面对草苗混杂生长在一起,如何间苗?如何锄草?看到社员轻轻挥舞,就铲除杂草,留下等距的高粱、玉米苗苗,自己真不知如何下锄?此时才感到手中锄重千斤。万事开头难,总要开始第一锄吧!社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左下锄、右下锄,前后下锄,如何依靠锄尖铲草去苗,……。这才拿起锄头小心翼翼开始了人生的铲地生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虚心学习,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学会铲地。锄了一天两天,十几天,总算摸出点铲地的门道来了。后几年,铲地的速度也基本能够跟上普通社员了。此时锄头拿在自己手中才感到轻松自如了。这个过程就是“熟能生巧”。

  “汗滴禾下土,意志苦中坚。”这句话借用了古人的“汗滴禾下土”,锄过地的人对锄地的劳累辛苦程度感触颇深。但我逐渐感觉到,不仅是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更重要的对我们年轻人也是一种意志的锻炼,即“艰苦磨炼”。

  “细察苗草丛,循规七寸间。”农村有多种劳动,但大多数劳动主要靠卖力气,只要有劲就行,但锄地不行。首先要认真观察垅梗上草苗分布情况,刚出土的许多苗长在一起,留哪个苗,去哪个苗,如何去除周围杂草?只有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决定如何下锄。特别是谷子苗地,谷子苗与杂草特别是稗子草长在一起,一定要识别谷子苗中的稗子草,把稗子挑出去。间高粱苗、玉米苗要七八寸或者一尺左右。过长过短都不合格。这就必须有认真观察和果断下锄的能力。锄地需要认真观察,做好任何工作不都需要“认真观察”吗?我在一辈子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拿出较多的实践认真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一定意义上也是“锄地”这一思想对我的启示。

  “农友相与锄,诚助感心田。”我读陶渊明田园诗中,发现多处使用“相与”一词,如“飞鸟相与还”、“众鸟相与飞”。实际上人作为社会的人,做任何工作也都是“相与”,即为共同的目标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在小生产方式下,“锄地”都是孤立的个体。但在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都是集体劳动。我们知青与社员更是“相与锄地”,得到社员更多的指导帮助。现在回想起来,还非常感动。实际上这两句讲的就是人们之间需要相互关爱和相互帮助。当今社会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人们之间发自内心的关爱和互相帮助精神丢掉的太多了。

  “夏战七十日,秋后收获甜。”东北锄地一般都是三锄。最累也最需要认真的是第一锄。后两锄就轻松多了。三锄的时间大约是70天。10月份就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后收获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但锄地确实是重要环节。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思想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精。

  “躬耕本英雄,何争数千年?”与农民一起劳动生活最大的两点收获,一是感受到农民的勤劳、朴素、待人热情、诚恳、实在,二就是感受到劳动、劳动者的伟大。记得陆游的诗中就高度赞扬了农民的伟大。他说“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后句指诸葛亮。诸葛亮原就是农民,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成为大英雄。他如果没有出山,未必就不是英雄。用唯物史观理解陆游的这句话,不就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吗!马克思多次讲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停止了劳动,这个民族国家就无法生存下去。恩格斯也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发展了人本身。但是几千年的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瞧不起农民,瞧不起劳动者,把农民看做最下等的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今天我们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且把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以此说明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并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社会氛围。因此借用陆游这句诗稍做修改,为拙诗点题,于是就有了“躬耕本英雄,何争数千年?”

  在写作拙诗之前的2013年,为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我曾写过一篇长达17000字的文章《认识劳动,认识农民,认识国情,认识知青》。现将该文第一部分“认识劳动”拿来作为本文的附录。

  因自己诗词水平有限,望各位新老朋友、老同学、老知青、红色网友批评指正!
 

  附录:

认识劳动

  文革以前,我所就学的中学比较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每两周都要到我校所属的农场劳动一天,高二、高三期间,分别有半个月时间到天津郊区和河北省霸县农村专门参加学农劳动。这段生活尽管时间较短,但对农村体力劳动还是有一点点感性认识。我插队所在大队以农为主,兼有牧业。农村几年,我几乎所有农活都干过,包括放牧两个月。农村农活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强度大。任何一个知识青年都有亲身体会,尤其我所在的东北农区,一块土地面积要比关内大得多,一垅地要有几百米远,无论是割谷子、割高粱、刨茬子、铲地有时半天也就半个、一个来回,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人家农民常年累月干农活,虽然也累,但早已经习以为常。对于我们这些常年读书学习的青年学生来说,过劳动强度这一关就非常之难。一年最累的活就是夏天70天铲地,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每早5点就下地,10点多回家吃饭,12点又下地,直至晚8点。我读过许多知识青年回忆录中大多都谈到了劳动之艰辛特别是农村铲地,且真切感受到古人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感受劳动艰苦劳累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东北做饭和冬天取暖对柴火需求量特别大,我们集体户仅靠队里分的秫秸远远不够,常要到离村30多里远的沙坨子地楼柴禾。三九寒天我们全副武装,里三层外三层,还戴着狗皮帽子,棉手套,棉皮鞋。天不亮就坐马车出发,马车跑起来之后,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还是感到从未有过的冷。我们刚开始搂头一两帘子柴禾时还感到冷意,但很快就消失了,后来身上又开始出汗。越是出汗,就越不能停下来……。我们一步一步地拽着耙子往前走,耙子底下的杂草一圈一圈地卷起来,自动卷到了帘子里面,当看到一帘一帘的有序并排的柴草堆得越来越多,心里特别热乎,什么冷呀、累呀,全抛掉九霄云外去了。中午我们在这寒风刺骨的深山老林中,嚼着干硬的炒米和玉米豆,那个美呀!那个香呀!绝对超过城里人一桌丰盛的鸡鸭鱼肉。下午两三点钟,我们满载着一大车战利品,凯旋而归。望着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回的劳动成果,望着我们全村最高最大的柴禾垛,感到特别的开心和幸福。我们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大学期间学的是政教专业,毕业之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唯物史观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源泉、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发展了人本身。几年的农村艰辛的劳动实践给我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基本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感性基础。特别又通过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著作,更加感受和认识到劳动观点在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全部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物质劳动观出发加以科学的说明解释。我大学期间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工作之后,虽然重点是哲学专业,但也经常阅读《资本论》。读书过程中,逐渐感觉到《资本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劳动论。马克思正是在这本书里揭示了劳动本质、劳动要素、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因此才进一步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他的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枢纽。(2022年4月,我就写了一篇学习《资本论》的较长的文章《<资本论>也是劳动论》,发表在多家红色网站上。下乡劳动无疑是我写作该文的重要的源泉、动力)从劳动观出发,可以解读利益、阶级、国家、战争、幸福、法律、社会主义等全部社会现象。

  正因为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有如此认识,当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偏离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时,就自觉运用这一观点批判其错误。例如上世纪80年代,出现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孤立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社会提倡遵循的正确观念,只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错误的。既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把尊重劳动摆在首要地位。人类任何知识首先来源于劳动实践,又为劳动实践服务,离开劳动,只讲尊重知识,这种知识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人才也首先是普通劳动者,能够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是人才。离开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只讲尊重“人才”,这种“人才”就变成脱离劳动和劳动者的“人上人”,就会成为贵族阶层,就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的人实际把毛泽东时代倡导的“尊重劳动、劳动关荣、劳动者伟大”的观念彻底抛弃了,这是他们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当今青年学生脱离劳动、脱离工农、脱离艰苦的重要思想根源。正因为劳动在人类历史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极其重要地位,1889年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把每年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949年后的每一个五一节,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举行各项形式的游行、集会等活动纪念劳动者自己的节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不见任何类此纪念活动,却把这一节日偷换为铜臭味的“黄金周”。针对这种淡化和取消劳动节本来含义的状况,我2009年给天津《中老年时报》写了一篇短文《应该恢复劳动节的本来含义》一文,发表在五一前的该报头版“时评”栏目中。

  钱,学名叫货币。它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没有钱,什么事也干不成,人们追求钱无可非议。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贪官因为追求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不懂得钱的奥秘、钱的本质。其实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其已经做了科学的回答,然而我发现无论是中学政治课教材,还是大学经济学教材,都把马克思的货币思想讲歪了。一般教材都讲,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一定义本身没有错误。但货币既然是特殊商品,它一定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其使用价值就是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储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一般教材大讲特讲货币的使用价值即这种特殊职能,其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对“货币的价值”却只字不提,这就错了。其结果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只看到钱的使用价值,而看不到钱本身的价值的科学含义。马克思认为,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一个人占有货币,其实质是自身的作为抽象意义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它是自身劳动的凝结。因此货币的价值就是劳动的凝聚。占有货币的人用货币换回自己所需商品,实质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商品。这种含义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意义是,占有货币的正当途径和手段就是自身的劳动。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独立出去之后,既可以通过劳动获取,也可以通过抢劫、偷盗、欺骗等其它手段获取。而只看到货币使用价值而看不到货币价值的人就竭力通过劳动之外的其它手段获取。但其它手段获取就不是货币占有者自身劳动的凝结,而是占有他人的劳动,是非正义、非道德的行为。因此货币本身的含义就包含了追求货币行为的道德评价。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是揭露了资本家利用其对资本的占有,以表面的商品的平等交换关系,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由此支配劳动力的整个劳动,最后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由此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的非平等性、非正义性。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货币的使用价值极大,但相当多的人却不知道货币的本身价值是自身劳动的凝聚。他们以为,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货币就是好猫,于是利用一切自身的所有优势资源,疯狂地捞取金钱。这就是贪官以及一切因为钱而被送进监狱的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如果这些人真正懂得货币的本质是自身劳动的凝聚,它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自身劳动去获取货币,考虑手中已有货币获得的途径、手段是否正当。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人常说,钱干净不干净,实际就是说钱的来路正当不正当。我们也能欣喜地看到,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当得知自己的亲属、朋友钱的来路不干净时,就加以痛斥、谴责、拒绝。我将自己对马克思货币本质属性的认识写成论文在正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几年农村劳动生活的深刻感受是我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认识货币等社会现象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和基础。

  2023年12月5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