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已经异化了,电影不再是供观众欣赏的文艺作品,而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
作者|郭松民
编辑| 南 方
01
—
中国电影,不是完全没人看,而是观看的人数急剧下降,出现严重危机。
以指标性的国庆档票房为例——
2019年,国庆档票房43.83亿;
2020年,受疫情影响,观影人数有所下滑,国庆档也卖了39.52亿;
2021年,国庆档重返巅峰,达到43.87亿;
但从2022年以后,国庆档电影就急转直下,当年国庆档只卖了14.96亿,2023年,攀升至27.34亿。2024年则基本回到两年前的状态,勉强突破15亿。
今年电影票房的惨淡,还不仅仅是国庆档,而是从春节档以后,就一直很惨了。
端午档只有4亿,五一档15亿,中秋档跌至3.89亿。最惨的是整个暑期档,只有116亿,相比2023年的206亿,暴跌43.5%,等同腰斩。
面对这样的状况,人们都充满了好奇心。
社交媒体平台上,频繁出现这样的话题:是中国人不爱看电影了吗?为什么中国电影没人看了?
02
—
要解释为什么观影的人越来越少,原因可以找出很多。
一个,是票价太贵。
现在一般电影票价,都在40元以上,位置好一点的电影院,会达到60元,甚至上百元。一对恋人看场电影,再加上吃饭、交通等费用,花上400元,还觉得紧张。现在的经济形势,大家都知道的,很多人由此就选择了放弃;
票价高,和明星片酬太高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的明星,片酬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大大推高了电影制作成本。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发行商还是要把成本转嫁给观众;
再一个,短视频、短剧的冲击;
这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一些人嫌看电影耗时过多,选择在网上看“三分钟解读”。这种情况令一些电影人深恶痛绝,张艺谋就用“相当无语”来表达自己的反感【点击阅读】;
二是有些人选择在网上刷短剧,这也消耗了相当一部分潜在的观影冲动。
03
—
不过,在我看来,上述种种,当然对电影票房会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是电影已经异化了,电影不再是供观众欣赏的文艺作品,而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
简言之,电影不再是电影,而变成了某种金融衍生品。
从一些电影资本的运行路径来看,大体上是这样玩的:资本立项,炒作IP,炒作导演、明星、吸引投资加入,然后买水军、买文案、买热搜、买票房……最后,大鳄们三七分账,各自赚得盆满钵溢。
也就是说,电影业实现封闭独立的自我循环,观众根本就不在循环的路径上。很多电影还没有开拍,单凭炒作就已经收回成本了,这里无疑存在着洗钱、“资本运作”等种种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交易对象”。
搞交易的人都知道“鲱鱼罐头”的段子:一盒鲱鱼罐头,被倒手几十次,凡参与游戏的人都赚了钱。最后,一名投资人打开了罐头,发现是臭的,他要求卖家负责,结果卖家说了一句金句:这是用来交易的,不是用来食用的。
中国电影,许多就是这样的“鲱鱼罐头”,是用来交易的,不是用来观看的,所以,必然是臭的,是低俗的、黑暗的、甚至是反动的,是不能吃、不能看的。
电影既然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那么一切自然要服从资本运作的规律。
比如今年的票房冠军《热辣滚烫》,如果我们不用“垃圾”这样尖刻的语言来形容的话,那也只能说是乏善可陈【点击阅读】,但是,凭着一个“贾玲减肥”的噱头,加上没完没了的热搜与炒作,居然囊括了34.6亿票房。
试问,还会有比这样做更伤害中国电影的事情吗?
如果炒作噱头就能成为票房冠军,谁还会去认真拍电影呢?
如果观众是被铺天盖地的热搜忽悠进影院的,回过头来有上当的感觉,他们还会再次上当吗?
电影既然成了金融衍生品,必然会像房地产那样,先是泡沫,然后崩盘,此后,多少年都缓不过劲来。
从资本魔爪中拯救电影,让电影回归电影,这是解决“电影没人看”的第一步。
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