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拿赫鲁晓夫的“成就”否定斯大林是站不住脚的

 

之前有一个答案列举了玉米的很多功绩,我在分析这种答案的时候,往常是要直接@原答主出来的。但我刚才看了一下,原答主被封了,@一个不能还嘴的人实在不够厚道,所以直接截图并分析。

一、原答主认为赫鲁晓夫“创立”了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成就”我一看就就觉得不对劲。众所周知,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实施广泛的国家保险政策。伊里奇甚至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了国家保险理论,哪里轮到到玉米来“创立”。结果按照原答主提供的论文一看:

苏联关注知识分子的社会保障 , 1925年实施了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服务一 定年限退休保障 。 1929年服务年限退休保障被拓展到城市和工人城镇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包括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大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实施医务工作者、兽医、农技师服务年限退休保障。1933 年对民航工作者实行服务年限退休保障 。苏联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在1936年12月通过的苏联宪法中得到巩固和确认。 宪法第120 条确定苏联公民享有年老、 生病和失去劳动能力时的物质保障权。 宪法取消了社会保险针对个别领域的劳动者先前存在的限制, 老年退休保障普及到职员。
卫国战争年代为了适应战时条件苏联通过许多法规全面改善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保障。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后, 实施卫国战争残疾人和死亡士兵家庭保障措施的同时, 首要的是保障在工业最重要部门直接从事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劳动者。 这一时期关于退休金的法律有很大缺陷,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取得不同的退休金, 退休保障过度膨胀, 特别是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1949年和1952年实施了畜牧业工作者, 农庄领导和负责人, 机器拖拉机站、 护林、 机械畜牧业、 草场土壤改良站、 农业机械化学校专家服务年限的退休保障, 但是其他集体农庄庄员的物质保障本质上没有改变。
——《浅析苏联社会保障制度》

从原文不难看出,早在慈父时期,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虽说有很大缺陷,但远不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原文也只说玉米“发展”和“完善”了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原答主所谓的“创立”完全是刻意拔高。当然,慈父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远不如后来那么完善,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著名笑话了:某人看见邻居的第三层楼修的很漂亮,于是告诉工人不用打地基,直接给他修一个一模一样的第三楼就可以了。

二、原答主认为玉米关闭了古拉格。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开始关闭古拉格真的是玉米的功劳吗?很显然不是,被玉米枪毙的贝利亚早就在着手逐步关停古拉格了。

《苏联政权史》

《同上》

玉米的另一个政敌马林科夫实际上也在开始主持大规模的平反工作

《1953—195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改革探析》

由此可见,开始关闭古拉格实际上是贝利亚起的头,这非常有意义。因为内务部是古拉格的实际负责者,既然内务部主动提出要缩减古拉格的规模,这个过程无疑就容易得到共识。这也证明即便没有玉米,其他人也会逐步关停古拉格,这根本算不上是玉米的功劳。实际上,慈父晚年已经采取了一些缓解矛盾的政策,比如废除死刑(1947年,1950年恢复对危害国家者的死刑)。其继承人无论是谁,都只会进一步放松而不是收紧。

当然有人就要问了,既然慈父晚年采取了放缓的措施,废除古拉格又是个普遍的共识。那慈父为什么没有在他在世的时候关闭古拉格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既然慈父晚年没有废除古拉格,那说明当时必定是还有支持古拉格制度的人存在。这些人都有谁呢?有的人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人可能大家就想不到了。原答主很多资料为了证明可信度都标注了来源,但唯独为了证明古拉格残暴而引用的一大堆截图没有标注来源。其实不用神神秘秘的,这些截图很明显来自于《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其中就有这么一段史料:

这下大家知道读原文的重要性了吧?我们这里先不讨论玉米本人的责任问题,只是这么探讨一下:既然玉米在战后古拉格问题上是推波助澜过的,废除古拉格和平反工作又是他的政敌开始着手进行的。那么有多大的脸才能把废除古拉格的功劳安到他的头上?

三、原答主说玉米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照她的说法,苏联人在玉米时期生活改善很大。不知道当年的苏联人有何看法

玉米时期最后几年,苏联人食品没有比慈父时代丰富一些,价格倒是涨了,然后原答主代表苏联人民表示苏联人吃东西可以翻倍了,苏联人民:喵喵喵?

实际上玉米时期农业进步主要在垦荒运动前期,这一段时期有巨额的投资和大量新开垦的耕地,农业产量的确提高了不少,但随着玉米的瞎折腾,好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由于玉米的乱折腾(他是怎么折腾的其他答主都写了),苏联的土豆收成还比不上30年代,粮食供应:“并不会比斯大林最后几年的供应丰富很多”。最后玉米只好败家拿黄金买粮食。

《苏联政权史》

其实当年慈父早就意识到苏联农业极度容易遭到天灾打击这一情况,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地球改造计划”。该计划如果能完成,能大大提高苏联农业对抗天灾的能力。还不是玉米自己嫌这个计划见效慢,结果是花了巨额资金种的玉米大部分打了水漂,而且一遇到天灾连主粮都保不住。这个锅慈父总不用背了吧?

关于地球改造计划的详情,可以参看这篇文章:

蒋梦珊:人类的无限可能:斯大林地球改造计划zhuanlan.zhihu.com

至于有的答主说玉米时期和慈父时期相比就是天堂,看看民德领导人莫罗德是怎么说的

《我眼中的改革》

虽然慈父时期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但慈父时期还是有一段时期的好光景,“有足够的粮食,衣食无忧”,甚至让玉米之后的勋章时期都有苏联人怀念。当然有人可能会搞田忌赛马,专门拿慈父时期最困难的时候说事。对此我表示:开心就好。

还要说一句:莫罗德实际上和矿泉水是一路人,准备从立场上来反对他这句话的可以退散了。

四、原答主认为玉米更新了干部队伍

这个论调更不值一驳。慈父时期干部制度有漏洞,理论上是有干部终身制的可能。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慈父时期干部更新的速度其实是相当快的:

《苏联贵族的素描》

即便是苏联的流亡者都承认,慈父时期和汉武帝一样,实行的是“后来居上”的政策,高级干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至四十岁。而且慈父还主动推行干部年轻化政策:

《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历史考察》

慈父时期干部队伍既然已经有年轻化的特点,玉米实现了干部更新的说法从何而来?事实上即便是基本支持玉米干部政策的学者也承认,苏联的干部高龄化实际上就是玉米时期开始的

《论赫鲁晓夫的干部政策》

现在有的捧玉米的人就刻意地和勋章时期来比年龄,却不敢和慈父时期来比。总之一句话,说玉米实现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纯属不看疗效看广告。

五、原答主认为玉米时期科学进步

不难看出,她列举的这些方面都是宇航方面的成就,那么这些成就是不是玉米主持的呢?很不幸,慈父时期就开始研制远程导弹和火箭技术了,主持这方面技术的,又是玉米的政敌马林科夫

大家可以去看原来的视频,并推荐关注UP主

【纪录片】被遗忘的马林科夫【中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

实际上就在玉米之前,苏联的远程火箭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1951年苏联已经在为载人航天做初步准备:将狗送入高空了。没有慈父时期的这些技术积累,玉米拿头去取得“重大的科技成就”?

而且慈父时期还有其他领域的科学成就:

尼·谢苗诺夫(1896-1986)著名化学物理学家,开辟了有关燃烧、爆炸、火焰传播的独立研究领域,1934年创建了链反应的数量通论,研究了混合气体的热爆炸理论,著有《化学反应速度与链锁反应》与《化学反应论》,1956年与美国科学家C;欣谢尔伍德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巴·切连科夫(1904-1958)物理学家,1934年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时发现了“切连科夫效应”。所谓切连科夫效应是指当带电粒子在某些透明介质中以大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传播时,这种带电粒子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波。切连科夫由于发现和解释了切连科夫效应,于1958年与苏联物理学家塔姆、弗兰克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伊·弗兰克(1908-1990)物理学家,1937年与塔姆一起,对切连科夫效应提出了理论解释,三人因此同获195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列·朗道(1908-1968)杰出理论物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固体理论、低温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及量子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为物理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创立了第二种相变理论,阐明了相变和物体对称性之间的深刻联系。1941年又创立了液态氦的超流动性理论,预言了第二超声波的存在。朗道对物理凝聚态理论、特别是液态氦的研究有卓越贡献,因而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卡皮察(1894-1984)物理学家,低温物理学和强磁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其科学成就主要集中在低温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享有“低温物理之父”的美誉。1934年在剑桥大学蒙德实验室工作时建立了第一台氦液化器,通过实验解释了液态氦的“喷泉效应”。因在低温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1978年与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威尔逊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罗霍洛夫,1916年 7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艾瑟顿。1939年毕业于苏联的国立列宁格勒大学,1946年获物理学-数学博士学位。1939~1941年及1944~1954年在苏联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振荡实验室主任等职。1968年起任副所长。1959年后兼任国立莫斯科大学教授。1969年后兼任《苏联大百科全书》总编辑。1952年,普罗霍洛夫与Н.Г.巴索夫提出借助量子系统产生电磁振荡,1954~1955年研制出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1957~1958年研制出顺磁微波激射器,1958年提出采用红宝石制造量子电子器件,并提出开放式谐振腔设想,1967年提出研制气动激光器的设想。1966年普罗霍洛夫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70年起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委员。1973年起任苏联科学院普通物理学和天文学学部秘书。1971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除此之外,慈父时期还有柯尔莫哥洛夫的《概率论》、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的膨胀宇宙思想、 扎沃伊斯基发现电子顺磁共振现象、首个北极科学漂流站以及从苏联到美国的极地飞行等成就,不赘述。

进行总结的话就可以看出,玉米的所谓成就,基本上都是在慈父时期就打好了基础或进行了前期准备的。他自己独创的东西几乎都是瞎折腾。对此苏联人自己都心知肚明:

连几十年前的苏联大学生都知道玉米“不过是在吃遗产”,现在有的人好像反而糊涂起来了。其实他们也不是糊涂,就像我最开始说的一样,他们主要看中的就是玉米否定了慈父。搞笑的是玉米唯一的“功劳”是否定慈父,结果现在俄罗斯人对他的评价远远赶不上慈父

根据民调,有70%的俄罗斯人正面评价斯大林在历史上的作用,总共有19%的人对其作用持负面评价。
51%的受访者表示出对斯大林的尊重或好感。“尊重”选项增长最大(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有41%的受访者对斯大林持这一态度。
那些由于忿恨、恐惧或厌恶而对斯大林持消极评价的人的比例为14%。
据“列瓦达中心”指出,对斯大林的认可度与受访者的年龄和政治信仰无直接关系。持积极态度受访者的比例在所有年龄组或各政党的支持者中都占优。

民调:俄罗斯对斯大林的认可度达历史新高sputniknews.cn

怎么评价呢?还是那句话,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后说一下赫鲁晓夫楼的问题,有的同志

把这个当成是玉米的功绩,甚至说玉米是“苏联领导人中真正关心过普通苏联人民生问题的领导人”,这直接把之前苏联改善群众住房问题的努力当空气了。

由此可见,慈父时期新建成住房面积也不少,客观分析,造成慈父时期住房紧张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建筑技术落后,二是工业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三是遇上了史上最强拆迁队——德军。在这些情况下,慈父能在战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迅速解决2500万无家可归者的住房问题,已属不易。

慈父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花的心思也是不少的,除了向德国和法国学习之外,也在摸索自己的建筑方式。其实在赫鲁晓夫楼之前,还有一种大规模建设的房屋样式:斯大林楼(Сталинка)。但在技术成熟之前,苏联一直在用传统砖石技术修房子,建房速度始终有瓶颈。

问题的最后解决是靠莫斯科新修的两个混凝土厂:1953年的Presnensky厂和Khoroshevsky厂,这两个厂可以大规模生产预制板,这才让之前小规模试行的装配式住房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所以玉米在推广赫鲁晓夫楼上面有一定功劳,但要说之前的人就没有“关心过普通苏联人民生问题”。慈父表示:“我也知道预制板又快又省钱,但我死了这两个厂才建起来,要不你先想法给我变一堆水泥预制板出来?”

赫鲁晓夫楼除了是在慈父时期就开始进行的准备,最初的负责人又双叒叕是马林科夫,链接上面就有。不重复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捧玉米,确实比那位答主的答案有几分道理,但慈父和马林科夫也还是应该沾点光才对。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