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乌鸦校尉:从精准防控标杆到一周三万,上海怎么了?

  这几天,随着全国新冠疫情数据的急剧变化,大家也逐渐把目光从香港、长春转移到了增势惊人的上海:

  3月24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29例,无症状感染者1580例;3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38例,无症状感染者2231例;3月26日,新增本土确诊45例,无症状感染者2631例……这样的数据比例可以说是全国少见的。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7号晚上发布消息,从28日5时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

  封控的区域内,住宅区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企业在家办公或封闭生产,防疫相关工作人员、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人员以及外卖快递人员,可凭借工作证或单位证明正常出行。

图片

  这种网格化区域封控虽然看似合理,但对上海当下的情况来说,其实是有些晚了。连续多日的增长,以及不断外溢到其它省市的病例,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筛查工作的开展,感染者的数字也在飞速上涨:

  3月27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50例,无症状感染者3450例;3月28日,新增本土确诊96例,无症状感染者4381例;3月29日,新增本土确诊326例,无症状感染者5656例;3月30日,新增本土确诊355例,无症状感染者5298例……

  一周时间,感染人数直逼三万。

  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光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也引发了对上海——这个曾经以“精准防控”被广泛认可为“优等生”的区域——防疫政策的大范围讨论。

图片

  终于,在3月30号夜里,上海发布了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筛查、全面流调排查的通知。

  上海官方在3月31上午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也表明了态度,会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只可惜,大家并不买账,纷纷劝说上海不要光说漂亮话,而是要赶紧行动起来。

  毕竟这一个月来,无论是上海市民,还是被外溢省市的群众,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图片

  大家对上海这轮疫情的防控举措,主要态度也分成了两大派:

  一边觉得上海反应速度太慢,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需要赶快行动起来,严格把控;另一边觉得上海人本不用活在这种紧张的情绪里,疫情期间大多数的麻烦,都是防控过度导致的,还是早点把疫情常态化。

  一边觉得松懈不堪,另一边觉得严格死板。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舆论冲击。

  1

  3月18号,一个上海的博主发了一条微博,讲述自家小区暂时解封后,自己在买菜时候的遭遇。

  当其他人都把瓜果蔬菜抢购一空时,有一个女声传了出来:“我要买咖啡啊!”

图片

  这带有魔幻色彩的一幕,很快就被网友们围观了。

  评论区对这种哭着喊着买咖啡的状况,大多报之一笑,顺带调侃几句:

  有人感同身受连连赞同,说自己一天不喝咖啡就难受;有人分享自己在家吃饭时,一定要喝咖啡的事,并且附上了照片;还有人调侃起了上海人的血管里“一半是咖啡,一半是光明”,被通知闭环管理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没咖啡喝了”……

  还有人想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被从废墟中救出来后,喊着自己想喝可乐的事,带着几分可爱。

图片

  但当#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这个词条上了热搜后,味道就变了。

  先是各个咖啡商家跑来搞了一波热度,接着商超也发言说要多囤一些咖啡;

  而后有些人因为上海人爱喝咖啡这件事,认为这时候还想着抢咖啡,是一种小布尔乔亚的行为;

  之后问题讨论的重点,就变成了“喝咖啡到底是不是小资”这件事。

  等等,问题的重点难道不应该在“小区暂时解封六小时”这件事上吗?

图片

  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暂时解封”这种做法,病毒又不是和人签了协议,能够停止传播6小时,这样的话之前封禁完全没有意义。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已经封锁了48小时,所以给居民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去采购生活必需品。

  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服众,封锁就代表着有风险,没人能保证小区内没有感染者,买菜又一定要近距离接触,这种处理方式很有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又有人解释说,之所以可以解封六小时,是因为刚刚测完了两轮核酸,所以确定安全。

  然而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一是因为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多轮核酸后才转阳的病例,48小时两轮核酸阴性并不能证明一定安全;二是当地一些小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其实做得一塌糊涂,不能起到防疫效果。

图片

  从3月16号开始,上海组织了对重点区域的核酸检测工作。

  但与别处不同的是,上海的社区内虽然有防疫工作者,但一不会挨家挨户敲门,二不会像其它地区那样“喊楼”组织做核酸,而是全凭自愿。

  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的人压根不知道要做核酸,直到看到房产中介在朋友圈发的通知;路边虽然有核酸检测点,但没标明用途,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同时检测的时候也没有安全距离,管理可以说是一盘散沙……

  但在区域上报的时候,却统一报为“全员阴性”。

图片

  还有人吐槽自己经常看到很多人不戴口罩,封锁的小区里也有很多人常常聚集在一起散步、聊天;自己去医院做核酸,也没有人查看自己的健康码状况。

  这种自愿的方式,带着几分散漫,让很多人不能理解:阳性的人如果不来测试,就永远都没人知道;一旦有了漏网之鱼,几轮核酸就都白做了,解封后一样危险,和不封有什么区别?

  终于,24号晚上,上海发布了消息,让大家赶紧去核酸,如果没结果的,第二天健康码就会变成黄色。

  强制核酸后,检测的队伍直接人挨人人挤人,有的人在队伍中等待自己的第五轮核酸,而有的人还在摆弄着手里的健康码,一次核酸记录都没有。

图片

  26号起,上海对一些非重点区域实行抗原检测,为民众发放检测试纸。

  但有人反映,试纸数量有限,发到自己就没有了,咨询社区,也没人管,直接略过他;有人发了防疫人员在垃圾袋中翻找到检测结果呈阳性的试纸,但是却无从查起;还有人家的小区有出现了抗原检测阳性的人,但根本就没人管理,也找不到渠道送去医院进一步检测和治疗。

  关于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的划分,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就算是非重点区域,也每天有上百感染者被发现。

  在阳性筛查和管理上,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图片

  “解封六小时”另一个无法理解的点,在于为什么社区不能送菜上门,而是非要居民自行出去采购。

  如果是不得已而为之,证明当地的物资和人员配备已经开始出现枯竭状态;如果是特意安排,证明是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浦东浦西“划江而治”开始,各类段子频出。

  除了嘲讽这种“鸳鸯锅模式”外,更多人对物资抢购感慨颇多。

图片

  因为抢菜难,上海的牌桌已经不用钱当筹码,改用青菜了:

图片

  就算是财力雄厚的餐饮集团,在疫情面前也被一视同仁:

图片

  航空公司以往做的“飞机票白菜价”宣传,在菜价疯涨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了事实:

图片

  为了搞点青菜来吃,还有人把目光瞄向了路边的绿化带:

图片

  段子和梗图只能证明大家乐观,不代表事态不严重。

  尤其是在上海的几个菜市场相继出现阳性后,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菜难求”的局面。

  在一些地段,42块钱只能买到一根萝卜,一个圆白菜,两个西红柿和三个土豆:

图片

  一个土豆,已经可以卖到20块,和平时在饭店吃一盘酸辣土豆丝一个价:

图片

  一根葱20块,两颗白菜93块,一块冬瓜23元……尤其是绿色蔬菜因为相对不好保存,所以新鲜的价格都在20块钱一斤以上。

图片

  比价格贵更让人担忧的,是买不到。

  在超市抢购物资,一不留神连自己的推车都没有了:

图片

  为了抢到菜,不少人在手机上设了十几个闹钟,在各大APP之间来回轮换,只可惜要么手速不够快,要么APP直接被抢到瘫痪,有的人抢了好几天都抢不到一根菜。

  年轻人还可以上网抢购,一些不熟悉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就更难买到菜了。

  各地纷纷运送蔬菜抵达上海,但却没有充分的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没法把物资分发到社区。

  少数人拿到了发放的菜,但大多数人全靠自救。

图片

  松懈的阳性管控,难以保障的物资供应,似乎都在控诉上海这次面对疫情的管理不力。

  不少本地居民对几天来的情况,只说了一句“很失望”

  2

  在上海疫情大范围爆发前,曾有一条#癌症病危留学生在上海隔离无法治疗#的微博,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这是一条长文求助的微博,博主称自己的朋友身患癌症,在英国治疗无果后被家人接回上海浦东医院治疗。但因为要隔离“14+7”,所以医院不提供治疗设备,还给她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她认为,隔离的政策影响了自己朋友的治疗,希望能得到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

图片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位博主描述的那样,这位留学生本人的社交账号上,也发表了回国治疗的经过:

  她回国后因为治病心切,通过上海浦东医院对病人开启的绿色通道直接进行闭环医疗隔离;

  浦东医院对她进行了基础检查后,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书;但同时帮她请了很多专家,连夜会诊研究治疗的方案;

  求助是因为病危带来的求生心理,希望能有更好的团队和资源治疗。

图片

  求生心切可以理解,尤其是在被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治疗,并没有什么错。

  但这位留学生的诉求,是希望专家组带着各类仪器和设备进入隔离病房内,为她一个人提供治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肿瘤专家,都是宝贵的医疗资源,如果为了她一个人踏进隔离病房,将导致更多患者得不到救治。

  抛开这位留学生是否早先不愿回国治疗的事,不管她过去关于某国泡菜的言论,也不去看她是否涉及特权,但扭曲事实来引导网友为她发声,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

图片

  在她的引导下,不少人开始攻击当前的防疫政策:

  有人指责人命关天,政策不该是拖累人的锁链;有人认为这就是防疫过度的表现,放开才能让更多人得到救治;还有人探讨起了奥密克戎的威胁,觉得当下的政策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总而言之,奥密克戎问题不大,只要躺平万事大吉。

  许多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新冠,而是新冠带来的影响。

图片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病人都得到应有的救治,合理分配给病人,是一个难题,却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月30日,上海一位哮喘病发作的老人,因为一辆120拒绝借出AED最终去世。

  在当事人的亲友家属把事件经过发表在网上后,也有人发了一条视频,视频正是医护人员拒绝的画面。

  很快,不少人就站出来指责医生冷血,对这位医生喊打喊骂。

图片

  事情发酵后第二天,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回应了这件事,称虽然当时医生有任务,但他经验不足导致处置不当,所以被停职处理。

  对医生本人来说,其实借与不借都是错误的选择:

  如果借了出去,一旦救护车上的病人出现问题,他就要负责;不借的话,老人去世,他也被做了停职处理。

  同时,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哮喘发作需要的是药物来缓解支气管痉挛,AED能提供的救助其实十分有限。

图片

  问题的关键不在借与不借AED,而在于一个重症病人病危时,120救护车却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赶来,急救系统是否已经无法有效运作?

  在医疗超负荷的情况下,如果后面还有其他重症病人,救护车赶来不及时,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

  在微博关于上海防疫的话题里,能看到很多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已经很疲惫了。

  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哮喘不用救治,癌症不用救治,其他的患者不用救治吗?

  精准防控,到底应该怎么防?

图片

  3

  精准防控,是上海一直以来的防疫标签,从早些时候开始,就是大家经常探讨的对象。

  去年10月31日下午5点左右,上海迪士尼因为有一例杭州确诊来游玩,封闭了园区,防疫部门很快对游客们进行了核酸检测;同时上海的各个学校、单位、社区统计了这两天去过迪士尼的人员名单,开始一一排查;

  第二天早晨,筛查的三万多人核酸结果全部出炉,相关地点也完成了消毒采样,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作为日客流量上万的游乐园,一旦有感染情况,极可能大范围扩散;但上海并没有采取全区封锁措施,而是精准筛选出了迪士尼游客,上海迪士尼也在11月3号开始恢复正常营业;

  大多数经历过大范围筛查封锁的人,都对这种几乎不影响工作生活的防疫举措十分赞同,并讨论起了精准防控的秘诀;而后西安因疫情封闭时,还有人抱怨为什么不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

图片

  之后,上海因为一家20平米的奶茶店,再次上了热搜。

  今年1月5日,一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私自外出,1月11日他因核酸检测阳性被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于是他去过的奶茶店立刻被封控管理起来;

  1月13日,超过3万人的排查和环境采样检测完成,这家奶茶店也成为了全国占地面积最小的“中风险地区”

  热搜中的人们称赞上海的疫情防控又快又准,既没有全城封锁,也没有全员核酸,甚至隔壁的店铺还能够正常营业;

  有人质疑这个留学生居家隔离期间能外出,是不是防控有不合理的地方;只不过这些声音被淹没在了“柠檬”“嫉妒”的评论中。

图片

  封闭管理的奶茶店

  2月底,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再次被提及,不少人的声音已经开始从赞同开始有了怀疑,因为上海疫情开始外溢到其它省市,让人很难不去联想猜测上海自身的情况。

  3月初,上海自己的确诊数字开始增加,全国范围内也出现了不少上海关联病例。

  直到最近,人们发现,月初同上海情况类似的深圳,已经平稳落地,而上海的确诊数字却还在不断累加。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同样都是每天感染者上千,吉林的大多都是确诊,而上海却有95%左右都是无症状感染者,风险等级也同当下状况不匹配。

  精准防控,一夜之间仿佛失了灵。

图片

  越来越多的病例外溢,也让其它省市的人苦不堪言:

  3月30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现两例初筛阳性;

  3月31日,一名乘客从上海出发,于南京换乘,核酸检测呈阳性;

  4月1日,广东佛山发布一名核酸阳性人员,从上海乘飞机抵达了广州白云机场……

  在上海实施全区静态管理后,依旧有源源不断的病例散出,甚至还有一例明明初筛阳性,却依旧乘坐动车抵达莆田的感染者。

图片

  防控究竟该严还是该松,其实是没有定论的。想松还是想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新冠不再影响大家的生活。

  松不该是放弃,严也不该是锁死。

  但无论怎么管,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管住

  病毒都知道努力,更何况是人呢?

图片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