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子午:“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核酸”,2300的辉瑞入医保也该追究!

  面对各地竞相上马的“核酸检测常态化”,国家医保局终于“忍不住”了,发函抄送各省市:“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

  其实就在这则消息出来的两天前,国家卫健委的有关负责人已经在23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指出:“常态化的核酸检测不能一刀切”,“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都要48小时检测一次”。

  因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连续开展多轮核酸普筛快速发现病毒感染者,的确是目前有效切断病毒传播、实现“动态清零”目标、保护弱势群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手段。

  但是,“全员核酸筛查”并非抗疫防疫的唯一手段,比核酸普筛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堵住病毒输入的源头。在近期没有病毒出现也没有大规模高风险人群输入的地方,搞所谓的“常态化全员核酸”,除了给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阻碍甚至中断部分社会运行,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过多地占用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公共医疗资源,增加大量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维持秩序的额外负担,大量地浪费宝贵的财政资金、医保基金以及医疗资源,这是难以长久也难以为继的;这样的做法本身更有可能反过来增加公众对防疫的负面情绪,使防疫群众路线的执行丧失最基本的社会基础。

  21日,河南省要求“全省居民及其他在豫人员原则上每48小时应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样”的消息令很多人震惊。

  虽然在河南发布这个消息之前,已经有杭州、武汉、深圳、苏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多个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铺开48小时或72小时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但河南要求的是包括广大流动性不大的农村地区在内的全省居民每48小时至少一次核酸检测,无论从必要性、还是从检测频次上,均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首先,这笔经济账很容易算出来。河南省2021年末常住人口为9883万人,即便按照目前已经降价的集采4元/人次的核酸检测成本计算,河南全省每年仅核酸检测的医学成本就高达365÷2×4×0.9883=721.5亿元!

  2020年,6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要在综合考虑防控工作需要、本地区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程序将针对新冠病毒开展的核酸等纳入省级医保诊疗项目目录。所以,按照此前各地相继出现的病毒局地爆发时的做法,核酸全员筛查的费用主要动用的是医保基金(具体是统筹账户)支付。

  而2021年河南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326亿人,全年全省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398.19亿元,支出1274.95亿元,累计结余1199.74亿元,其中,统筹基金累计结余709.68亿元。

  也就是说,河南省一旦真的开始搞全省居民48小时一次核酸,不到一年时间就能把医保统筹账户的资金全部吃完!

  大多数中西部省份的医保账户结余情况与河南类似,甚至还不如河南,“寅吃卯粮”,今后怎么办?这恐怕也是国家医保局紧急发函各地,要求“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的主要原因。

  这两年为了给企业“纾困”,很多地方纷纷下调职工医保、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率,而职工个人缴存的部分保持不变。

  雇佣劳动者的医保、养老保险企业缴存部分并不是企业的“额外施舍”,本质上也是雇佣劳动者“工资”的组成部分,下调企业缴费率本质上是在“降薪”,对此本文暂且不予置评。但“单位缴费率”下调的结果,必然使本已被核酸、疫苗额外透支的医保基金结余进一步捉襟见肘。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在病毒大流行之前开始,各地的城乡合作医疗缴费标准就已经在不断提高:

  新农合的缴存标准已经从六年前的180元涨到去年的320元,而笔者所在的城市地区城乡合作医疗的成人缴费标准已经涨至485元。“320元”在城市中产看来也就是在外面餐馆的一顿饭钱,但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五口农村之家而言,每年就意味着1600元的额外开支。在广大农村地区,一年全家总收入几千元的家庭并不少,这上千元的医保费用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笔相当不小的开支。

  如果继续任由“全员核酸常态化”透支医保基金,难道今年还准备进一步上调医疗保险的个人缴存标准吗?防疫的成本总不能最后转嫁到社会最底层民众身上吧?

  而上述说的还只是医疗开支本身,常态化的核酸检测意味着需要在城镇地区新建固定或移动的核酸采样点,这些硬件投入同样需要一大笔公共财政的支出;而人口并不集中的农村地区,要实现核酸常态化采样,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农村居民,都需要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反过来讲,很多农户十天半个月都不出一次村,对他们搞这样的常态化核酸筛查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

  为了实现核酸常态化,需要各级地方的公务人员付出额外的劳动,来维持秩序以及保障后勤。这些额外的劳动要不要支付报酬?钱又从哪里出?据笔者了解,有些农村地区前不久才补发了去年的基层公务人员工资。

  上面的这些账,相信各地决策者远比笔者这样的草根民众清楚得多。既然清楚,为什么还敢这样决策呢?笔者大胆猜测的话,无非是两点:

  一个是地方追求“万无一失”。不算经济账的话,“核酸常态化”或许的确能确保将病毒流行扼杀在第一时间,省去了很多其他麻烦(如高风险地区人员及物资流入的甄别以及追踪、病毒突防后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但经济账能不去算吗?这在本质上不也是一种懒政思维吗?

  第二个就是很多人质疑的“资本利益”问题。有人作过估算,全民的核酸常态化支撑的将是万亿级规模的市场。目前各地核酸检测的广泛做法是走社会采购,向第三方资本企业购买服务。虽然核酸检测的采购指导价一再下调,核酸检测越来越变成一个利润萎缩的“力气活”,但架不住全员核酸所带来的“薄利多销”啊,这让核酸检测业务对于很多资本企业而言仍旧是一大块肥肉。

  而具体考察的话,虽然参与核酸检测产业链的企业众多,但金域医学、艾迪康、东方生物、圣湘生物等十几家巨头就占据了检测业务、特别是核酸试剂等上有产业的大头。

  结合各地自今年年初开始的屡禁不止的“核酸检测造假”、“假阴性”、“假阳性”、“使用过期试剂”、“聘用无资质人员采样”……等等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背后的利益相关问题,特别是权钱勾结的利益相关问题来一次彻底的清查。

  而最根本的一条,正如笔者之前所呼吁的,核酸检测这样重要的事,压根儿就不该交到资本手上;资本主导社会生产生活的结果,不仅是“资本吃人”的问题,更有资本干扰决策的问题!

  在国家医保局发函,明确要求“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之际,笔者也希望对将2300元一盒的辉瑞口服药纳入医保的行为重新进行审查。

  辉瑞口服药本质上只是一款防止轻症及普通症患者转重症的辅助用药;从支持辉瑞口服药的某些专家和媒体自曝出来的服用辉瑞口服药的平均转阴时间来看,相比使用中医药的转阴时间,也完全没有任何的优势;而二者对单个患者的使用成本相差却高达几十倍!

  此外,还有一组数据可以作对比参考:主要依靠中医药治疗、累计感染超六万的吉林,只出现了两例死亡病例(而且是在初期中医药并未真正主导的情况下);而连续两次引进辉瑞口服药的上海,却已经出现了近600例的死亡,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远远高于吉林。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将性价比相对而言如此差劲的辉瑞口服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有关部门有必要追查一下,当初那些力推辉瑞口服药的专家究竟与跨国医药资本巨头存不存在利益相关。更进一步地,更要警惕那些打着国产旗号(实际却是外资背景)的高价新药随意地进入医保目录,透支捉襟见肘的全民医保。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