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燕凌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都是在毛泽东时代解决的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包括农业组织、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与工业的关糸等多方面的大变革在内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说,中国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完成的。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能建立在集体经济和公有制基础上,在私有制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经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农村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工、农、商、学、科技紧密结合,人力、资源统一调配,这从生产关系上为农业生产力大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了牢固基础。

  在“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党中央把农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把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作为主耍目标任务。毛主席领导农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发扬战天斗地精神,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史的改变。其主要成就是:

  1、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

  几千年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洪涝和干旱是威胁农业安全的最大的自然灾害。为此,早在建国之初,毛主席就相继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号召,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治理江河洪水的运动,并结合兴修水利。当时前方抗美援朝战争正在吃紧,后方又发动起宏大的治水的人民战争。这样的壮举、这样的伟业只有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才敢担当!

  至1958年以后,各地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并逐步产生显著效果。到了70年代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江河、湖泊的治理,并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其中包括对海河、淮河、黄河、辽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不仅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建立了许多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产生了除弊兴利的巨大效果。

  止于1977年全国各地共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建水库八万多座。例如,令人震惊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1969年全部建成,总干渠长104里,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毛时代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至今遍布全国,其中除了在分田到户时被损毁的一些外,大多仍在继续使用,有些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区,造福了后代。如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利工程、浙江省的千島湖工程、山东省的位山引黄灌溉工程等,至今仍是我国水利建设的典型!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谁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如今吃水能忘掘井人吗!

  2、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治山改土,全面整修农田,使大部分农田实现灌浇

  中国农业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其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几千年来只能靠天吃饭。大寨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缩影。全村七百多亩土地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七零八散、高低不平。土地十年九旱,一下大雨就涝,亩产只有七、八十斤。但是大寨人不向贫穷低头,而是认准了向穷山恶水开战、治山改土的一条道。在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硬是靠人力打石筑坝、填土造田,在山坡上造成了新的“大寨田”。这样不仅扩大了地块面积、整平了土地,而且能够保持水土,旱涝保收,亩产在当时就翻了两番,基本上摆脱了贫困,而且还向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大寨的经验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于1964年作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决议。“农业学大寨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按照水利化、机械化要求,对土地进行升级改造。在各地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治山改土、修“大寨田”、大打农业翻身仗的群众运动。

  过来的人们都知道:过去农村的土地大多是脊薄荒凉的,不要说山区丘陵地区,就是平原也是坡洼起伏、高低不平的,绝大部分不能水浇,正常雨量下高处旱、洼地涝,好年景产量不过二百斤。很多地区盐碱现象严重,土地一片白茫茫,草木不生。当时有大量耕地是沙土,土质脊薄,既不保水又不保肥,产量极低。这种状况正是在六七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根本改变的。

  那真是一个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年代!人民公社社员千军万马齐上阵,县、社干部和群众一起奋战在田野,他们吃的是窝窝头、玉米粥,使用的是镢、铣、独轮车,硬是以手掘、肩抬、愚公移山的方式将土地搬了家,将每一片土地整平、修成整齐划一的畦田,并结合修水渠、打机井、治理盐碱、翻淤压沙等,使大部分土地都达到了能够排涝和灌溉的标准,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经过10年多的时间,使大地变了模样,变成了畦田纵横、渠水成网、绿树成行的图画!

  有人诅咒那个时代生活艰苦、劳动报酬低,有人诅咒那时“一大二公”、“不自由”。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苦奉献、创业拼搏,能有后来及至今天农业的大翻身吗?那一代人所创造的价值及其惠及子孙后代的功绩有谁能与之相比?他们谱写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那时,为实现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和人民生活富裕做出了最具有决定性的事情,铺就了最坚实的路基。

  3、大力发展支农工业和电业,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电气化提供了充分条件

  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如果没有相关工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贯彻毛主席“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包括困难时期下马的一些项目也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这对农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由于大庆以及胜利、大港等许多新油田的建立,使我国石油达到基本自给,加上这时大批新煤矿的建立,这大大促进了与此相关的化工、化肥、化纤等工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在70年代初,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中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笨工厂等。因此,一大批大型化工厂、化肥厂、化纤厂建立起来。至到县里都建立有小化工、化肥、氨水厂等。使中国化肥、化纤、人造棉等产量在70年代迅速增长。如:化肥产量1978年比1977年以66%的速度增长,到1979年达1065.4万吨,化肥施用量比1962年增加了12.4倍;化纤产量1979年达32.6万吨,比1965年增长550.7%;棉布产量1979年达121.5亿米,比1965年增长93.5%。这些都为80年代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充分条件。

  70年代农机制造业发展很快。1976年又一新的大型拖拉机制造厂—山东拖拉机厂建成。到1979年,全国有拖拉机56万台,手扶拖拉机140万台;全国大部分公社都有了拖拉机,有相当多的大队有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播种机、粉碎机等一些农业机械也逐渐投入使用。农业机械总动力1978年比1962年增加了14.5倍。那种人拉犁子、用锨翻地的现象这时就逐渐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中国电力发展很快。全国一些大型发电站如:刘家峡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龚咀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唐山陟河发电厂、山东莱芜发电厂等都是这时期建立的。同时各地都兴建了许多中小型发电站。从1966年至1976年仅全国农村就新建了中小型电站56000多座。到1978年,全国农村90%的公社用上了电,60%以上的生产大队通了电,农业用电比1965年增长了470%,机电排灌动力达到6500万马力,机电排灌面积增长了4倍以上。

  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支农工业的发展,到70年代末,农业发展日益朝水利化、半机械化和电气化驰进。1978年全国灌溉面积达八亿亩,与1965年相比增长了60%。农业达到每人有一亩以上稳产高产田。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4、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农作物普遍实现了良种更新

  中国早在1957年就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把种子改良、消灭种虫害列为重大目标任务。

  进入60年代,有关科研部门培养的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等农作物新品种就开始在生产中推广。这些新品种还不断更新换代,使农业产量逐渐提高。例如杂交水稻的研究,从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其成果就开始推广,袁隆平的新品种使水稻产量提高了20%,亩产达千斤以上。在防止病虫害方面,数千年来危害中国农业安全的许多病虫害被消灭或得到有效控制。从70年代初,科研部门就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新技术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培养成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等几十个新品种,不仅使农作物产量提高、生长期缩短,而且具有抗病虫害等特点。从这时起,中国在改良品种、消除病虫害等方面的成就逐渐领先世界,对东南亚以及全世界农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正是这些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广成为中国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等等。

  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概括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实质是对数千年落后农业进行的一场改造和革命。

  在取得上述几方面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在70年代后期就进入大发展局面。从1963年到70年代末,十六、七年的时间内粮食产量都是持续增长,无出现过任何一年大的减产或波折的情况,连《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承认:即使在“文革”动乱时期,全国粮食生产也“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仅从1965年至1978年来说,粮食产量就由19452万吨增至30475万吨,十多年间增长了56.7%,年均增长率是3.5%,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1978年比1977年增长了7.8%,呈现出逐渐加快发展的趋势。从此,中国农业基本上摆脱了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历史。并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人们今天享受到丰富的生活成果时,应该知道其福祉正是源于老一代人那一场改天换地、艰苦卓绝的创业运动。中国农业的根本变革和业绩,只有在当时集体经济和计划管理下才得以实现,设想在分田单干、一盘散砂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