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像安排打仗的战略那样仔细地安排知识的占有”

  目前有一个词语流行于网络上,叫做“共趣”。什么意思呢?网上是这样解释的,“共趣”就是网络上一些青年网友“对共产主义产生兴趣”。网上解释说,“共产趣味者”是左派的土壤,是最可靠的后备军。

  谁都是从一无所知的时候过来的,都是通过某种契机激发了对于政治与历史的兴趣。今天他们是“共产趣味者”,明天就有可能主动学习“马哲”、“毛概”,而思想总是会影响人的行动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左翼运动。

  因此,网上青年对共产主义学说感兴趣,这是好事。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所以凑到一起、在同一个群里聊天、交流。所谓“趣”,就是兴趣。而“兴趣”又是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就是出于感性认识而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想要了解、乐于观察、喜欢接触等等心理倾向。

  然而,我们一些红群里,有很多人长年坚持宣传马列毛主义观点、努力揭露现实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他们是不是仅仅出于“共趣”呢?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群众,每年都要自发举办纪念毛主席的活动,特别是其中的活动带头人,为把本地的纪念活动举办好,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他们是否都是出于“共趣”呢?恐怕不能完全这样说。其中有些人,可能只有对毛主席的朴素阶级感情,只是从切身感受出发怀念毛泽东时期。当然,“情感”仍然属于感性认识层面,尽管“情感”与“兴趣”相比,已经是更深一个层次了。

  而我们说,无论是在网络上宣传马列毛主义的人们,还是各地每年组织纪念活动的带头人,他们当中有些人是仅仅出于朴素感情,有些人则更具有远大志向,他们坚持多年、付出了巨大财力和时间精力、甚至冒着个人风险,他们绝不仅仅出于“共趣”。

  我们说,对于我们要“认识真理”这个目标来说,对于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想办法“实现真理”这个目标来说,“兴趣”只是初步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浅薄的。1913年12月,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局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口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07页)

  青年毛泽东在这段话里,首先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语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意思是说,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可是,如果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大的原因。

  青年毛泽东在这里盛赞庄子的话,认为这个比喻非常得当。他说,古往今来,治理国家的政治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游刃有余、有的局蹐失度(局蹐[jú jí]困顿窘迫,徘徊不前),究其原因,青年毛泽东认为:“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意即,水不够深,无以载大舟;功底不厚,未能担重任。

  青年毛泽东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说晚清政客李鸿章,开始的时候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还显得绰绰有余;及至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处理“各国事务”,与帝国主义打交道,则屡屡失败、丧权辱国,最终落得卖国贼的下场。究其原因,青年毛泽东认为,李鸿章的才学功底不够,镇压农民运动还可以,要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认清资本全球扩张的本质,要在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中找到坐标,要决定应该站在什么立场、怎样应对帝国主义战争,那就远远超出一个封建政客的眼界了。

  当然,李鸿章是封建统治者,无论他才疏学浅也好,抑或他才学高、能力强也罢,都不可跟当时中国那些心怀远大志向、力求改造社会的仁人志士相比,因为李鸿章的立场站错了,他站在腐败的清王朝一边,而清王朝的腐败和灭亡是谁也救不了的。有很多人说曾国藩才学高,可是曾国藩也没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青年毛泽东在这里举李鸿章的例子,主要是侧重于一个人的要达到的目标与个人才学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所以,青年毛泽东这段话,中心意思还不是论述李鸿章的是非得失,而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人必须打开眼界、不断学习,从而积累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他紧接着又引用了孟子的语句:“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思是说,流水有它的规律,不把坑坑洼洼的地方填满,它不会继续向前流淌;君子要立志于学得大道、成就大业,如果不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并达到一定的广度和高度,就不可能领会大道、通达事理,也就不可能成就大业。

  青年毛泽东这段话,意在提醒自己、同时也提醒他人,必须努力学习,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在今后成就大事。同时,他还提到某些“浅薄者”,规劝他们对于这一问题,应该有所反思、有所警醒。由此可见,要成为立志高远、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仅靠“共趣”是不行的。仅靠“共趣”,难免陷入“水浅舟大”和“不盈科不行,不成章不达”的窘境。因此,当代有志青年,必须博览群书、修学储能。

  “共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有浅薄之嫌。当然,死啃书本也不行。毛主席一生虽然博览群书,但他最反对死读书、反对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延安时期,毛主席曾引用一幅对联,来讽刺那些浅薄的教条主义者:“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们现在的红群中,就有一些浅薄的网友,他们天天在群里不断地冲塔,真可谓“嘴尖皮厚腹中空”。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的一些教条主义者还读过一些马列著作,那么我们今天的一些在网络上玩“共趣”的青年网友,连一本马列毛著作都没有好好读过。

  诚然,死啃书本、死抠字眼,那也不能成为有作为、有胆识的进步青年。我国先秦时代大哲学家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还说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所说的“真人”,可能带有一点唯心主义色彩。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怎么可能“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呢?况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怎么可能有现成的“完人”或者“真人”呢?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真知”只能来自“学做真人”的实践过程中,而不是来自于死啃书本之中,也不是来自于“共趣”之中,这一点是没有错的。反过来说,死啃马列书本,沾沾自喜于书本上的一得之见,还自以为“饱学之士”,那也是一种浅薄的“共趣”。

  我们在这里没有贬低“共趣”的意思,因为兴趣、爱好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我们只是想说,不能永远停留在“共趣”这一入门阶段,而是要从“共趣”阶段上升达到“真人”层次。

  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真人”是指什么呢?就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青年,就是立志“坚持真理、实现真理”的人。要把自己磨练成为这样的“真人”,死读马列书本,肯定不行;仅仅停留在“共趣”水平,也不行。那么,要成为这样一种真人,应该怎样做呢?毛主席过去提出过,革命青年要与工农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白区地下党则要求党员和团结在党周围的进步青年,做到“三勤三化”。“三勤”即“勤学习、勤工作、勤交友”(还有另一种表达,是“勤学、敬业、广交友”),即是说在学习中积极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广泛交朋友,以便影响周围群众。“三化”即“社会化、职业化、合法化”,就是说每一个地下党员或进步分子都要有一个合法的社会身份,因此每人都要有一个职业作为掩护。

  “三勤三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恪守的座右铭,是毛主席关于“革命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座右铭既克服了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中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影响,杜绝了那些急功近利、只求形式上轰轰烈烈的蛮干做法,同时又帮助当时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杜绝了坐在屋里清谈马列理论而不重视社会实践的错误倾向,使广大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真正走入社会、深入群众、广交朋友、开展活动,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为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超越“共趣”而上升为“真人”,就要做到两条。第一,埋头学习,加强知识储备,以便今后能够“厚积薄发”;第二,深入实际,走“三勤三化”的道路。每一位立志高远的进步青年,都是从不谙世事的毛孩子成长而来的;每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都是从普普通通的人锻炼而成的。

  1936年12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报告中,讲到怎样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成长为一名有政治觉悟、有斗争经验的革命军人,毛主席有这样一段论述,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毛主席说:“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说老百姓很快可以变成军人,是说此门并不难入。把二者总合起来,用得着中国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毛主席在这里说:“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我们今天谈了很多关于“立志高远,胸怀大志”、“坚持真理、实现真理”以及走“三勤三化”的道路等等,如果您是一位“有心”之人,就会领会其中的含义所在。如果您不是有心人,那就只能继续凭着自己的兴趣,或者凭着自己的朴素感情,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很多年来,左派队伍里,不是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过来的吗?当然,这样的人也不是不可以团结、也不是不可以进步,只是需要“有心人”去耐心团结他们、需要今后不断变化的大形势去教育他们。

  如果您是毛主席说的那种“有心”之人,那就要善于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如美国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称赞毛主席的那样“像安排打仗的战略那样仔细地安排知识的占有”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