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没必要这样抹黑供销社

  最近这个供销社看似是拔地而起,有人都在哀叹是不是计划经济要回归了,市场经济要嗝屁了。今天这篇内容并不是要讨论计划跟市场经济孰优孰劣,因为要讨论这个那得出一本书,不是1 2篇文章就能掰扯清楚。

  当有人去说供销社这不行那不对时,

  我们该全面回忆下当年的宏观环境,

  首先去看我们起步是个什么情况?

  新中国成立起就继承了民国时代的高通胀危机,月通货膨胀率高达30%。

  49年建国时,全国灾民700W人,缺粮共计29亿斤,全国能用的只有7座平炉,22座小电炉,全国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仅124亿元,全国已铺路面公路仅30%,在这30%里6成以上都是土路,或者是用碎石跟鹅卵石铺路,几乎可忽略不计。

  全中国城市人口15%,工业人口才5%,工业产值15%,没有1块海外殖民地跟海外市场,除苏联外无任何援助,且后来中苏交恶,苏联也停止援助。

  再加上地缘环境险恶,朝鲜战争要打,刚建国旁边的柬埔寨、越南、印度还要跟他们打局部战争,怎么办?战争要钢铁,国家独立也要钢铁,那就只能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的特点是长期烧钱,短期内看不见明显效果,但却会产生关键作用。我们新中国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搞重工业建设。

  所以开始我们先搞了工商业改造,这是先要怼私人资本,目的是不能让这些私人资本跟刚开始稚嫩的国有企业竞争。

  但国有企业发展又需要有稳定的原料跟产品市场,我们又没有海外殖民地,不能倾销,怎么办?只能去跟我们农村市场进行交换。

  但是我们国家农村是什么情况?是长达千年历史的、高度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条件走社会主义是不太现实的。

  50-51年我们彻底完成土改,农民好日子就来了,农民自给自足。但正是如此,他们凭什么要跟城市交易?不需要啊,我根本用不到城市的东西,你说铁犁好用、拖拉机好用,我觉得我院子里的大黄牛就挺好,喂2口草,一样犁地。

  1亿农户,4亿农民,这交易成本过大,他们也不愿跟政府去交易。今天很多人觉得只要放开市场了,农民就很听话马上就下场做交易了,这在课本上可行,在现实中不行。

  当时农民不需要工业品,且家里囤了至少3年的粮食,还指望着多攒几袋大米,将来换个好价钱。

  所以1949年那会毛主席也说了,如果想在这样1个遍地小农经济的条件下搞社会主义,充其量是民粹主义,或者说是农民的社会主义,那是搞不成的。

  当时情况就是这样:一面是我们工业化在奋力狂奔。我们在1955年就能生产大型机械了,要知道刚建国时我们连个螺丝钉都造不出来。

  但有了工业品不消费那还是个0,就像你造的拖拉机你卖给谁?普通的农户,1家3口5口,就那几亩地,就算他富农他买得起,那他要这拖拉机干啥?还真不如院子里的黄牛。

  所以55年那会,全国工业各部门都在向中央反应问题,说农民这么分散,我们工业品根本下不了乡啊。

  另一面这么快的工业化,很多人到城市里工作,但城市里没那么多粮,因为农民的粮压根不愿流到城市,交易不了怎么办?

  一面是城市的工业品下不了乡,

  一面是农村的粮食进不了城市,

  很尴尬。

  况且在1952年秋天那会,陈云主要抓财经方面,他当时向主席跟总理汇报说,今年咱们全国粮食过冬都怕是很悬,更不提春荒了,眼下咋办?

  咋办那就开会讨论,当时是考虑了8到10几种方案,最后经过研讨,确定了统购统销,通过统购统销保住国家工业原料跟产品市场。

  但这个统购统销在刚开始实践时发现很难做到,因为农民高度分散,当时有4亿农民,怎么办?我总不能挨家挨户敲门来买你们地里的菜吧?

  好,这时候毛主席就发出号召,号召农民全都组织起来,咱们组织成400多万个合作社,然后你统购统销就跟我农村的合作社交易。

  主席当年就说,这是满头乱发没法抓,我们搞出合作社,编成辫子就好抓。按西方经济学理论去看,这就是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顺带一提,还记得我们老熟人郭大姐的名言吧?你猜猜人家具体是靠啥脱贫的?人家靠的恰恰就是仅存的合作社脱贫,脱贫后又立马带着附近乡亲一起脱贫,正儿八经做到了“先富带后富”。

  跑题了,关于供销社你大可这么理解:农民就安心种地,你就别管销路了,你菜种好了交给合作社,政府统一采购,政府把粮食蔬菜给你运到供销社,供销社也别管粮食安全,放120个心,产品绝对没毛病,你供销社就负责来统一销售,统购统销不严谨去看大概就这么个意思。

  另一边,57年苏联停止援助后,58年我们就改组成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根本不是什么大锅饭,而是1套完整配套的交换跟结算中心,以它为载体,拖拉机、农机厂、农具厂啥的就可以如愿下沉到农村,工业品这样就下乡了。

  这样农村的粮就流到了城市,

  城市的工业品就进入到农村。

  在这套逻辑下客观上形成了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为亮点的人民公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除了简单生产工具跟房子不插手,执行对全国经济生产、交换、分配再分配、消费等所有经济环节的计划控制。

  也是被后世公知抨击的计划经济。

  这个过程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农“剪刀差”,即:高价卖工业品,低价买农业品,如此政府可在买卖双方2头获利,国家再把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军费投资、工业投资、2次再分配,把钱花到部队、工业、民生上面去。

  实践证明,这1代人吃了3代人的苦,勒紧裤腰带为后世子孙存钱,仅用28年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年积累率最高可达4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亿增加到600亿以上,给80年代开始的对外开放,留下了3W亿人民币的雄厚家底。

  再所谓计划经济,其实质是保证城市工业化原始积累,一面从农村拿到剩余来支撑工业建设,一面维持城市市民基本生活,所以你会看到当年那会消费是票证体系,你买东西要凭“票”,因为中国那会还没有货币化。

  就是靠这种方法,西方花了几百年才进入工业化,咱们硬是苦干巧干,只28年就基本完成了。不是一味求快,实在是周边强敌环伺,你手上没钢你拿头去发展经济?

  我们再单去讲供销社本身,当年供销社的供应商是国家特定,需执行统一的商品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标准,监管部门作为官方,普通群众作为基层实行双监督。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是国家统一定价,销售利润最高不得超20%,敢抬价格社会主义铁拳就锤过来了。

  以上就是当年这么个大概情况,说这个意思就是在于,我们一定要警惕今天教育、舆论的催眠,一说过去就是穷,但原因呢?为什么穷?用今天的视角去衡量过去,无疑是刻舟求剑。

  我这几天后台一直都有读者在问供销社重出是什么信号,其实我也不知道,当然供销社其实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参与市场竞争,只是我不清楚今天这新的供销社底层逻辑是什么,但在当下把很多事串联起来看,就很有意思了。

  你看最近都是什么动作,你比如国企混改,把腾讯、京东、阿里跟联通、移动、电信混在一起。供销社就不提了,开始延伸到各个地区。社区食堂又披挂上阵,准备配套社区体系建设,什么理发店、托儿所、老年疗养站都搞起来。

  对了,我看貌似深圳要开始搞房产税试点,据小道消息,说是今年国考招公务员3W多人,光1个税务干部就招了万把人,三分之一的编制。

  再加上去年大招旗鼓提出的“共同富裕”、“统一大市场”、“强化内循环”等等,这些迹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单论供销社自身来看,名字相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它的内容一定是截然不同的,但在今天金融资本主义泛滥无序,房地产为社会毒瘤的背景下,打出这么一套“组合拳”的确很容易引起遐想。

  我真诚的建议各位也不要对供销社包括将来可能出现的操作太过于敏感,可别是宁要资本主义的毒草,不要社会主义的好苗,看到有什么供销社、社区食堂就本能反应要赶紧割掉。

  真不至于。

  你想,你去买菜你买100块钱,难道90块钱流到农民口袋里了??能有10块钱流到农民口袋就谢天谢地喽。

  多出来的90块钱流到谁哪里了?被中间运输、保险、供应商的工人分了?他们才分几口?能跟他们的老板3 7分成也谢天谢地了。

  所以种菜的跟干活的嘴里没几口肉,啥都不干凭资源赚钱的硕鼠吃得满嘴猪油,过去吃了几十年,现在还想再吃几十年?想P吃呢。

  当今这些硬核问题,

  也是时候该解决了。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