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说说 “站起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关联

  二十大召开前两天,“由之说”以“如何定义中国式的现代化”为题,关注这个宏大主题,其观点后被网站转发。当前,全党、全军、全国正在学习二十大报告,注意到理论界与主流媒体对标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表述、本质、要求及其原创性、同质性与世界意义,做了非常多的关注、解读、论述与延伸研究,一时成为世界关注中国未来“举旗定向”的焦点。

  如何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去式”、“现在式”与“将来式”,即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飞跃及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关联与内在逻辑,我们还必须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历史观”。 应当说。“中国式的现代化”既是一个理论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更是一个实践范畴。

  “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须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座标上或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轴上加深理解, 而中国人民 “站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历史前提与根本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实现奠定根本制度基础。注意:《决议》将“站起来”那个革命阶段与“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之间所产生的历史关联,作了“一锤定音“的论断。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割裂开来,应遵循《决议》的基本论述与论断。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几代领导集体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现路径。

  事实上,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式现代化“早就思考、探索、布局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积累提供了宝贵经验,做了理论准备、打下了物质基础。

  早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国家战略的“现代化“目标。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在前“三个现代化”的基础上补充了“国防现代化”。于是在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构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走到今天,进入新时代,更加具有鲜明特色,更加具有时代内涵,更加具有未来色彩,从而为世界确立一个不同西方范式的现代化的标杆!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