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社会思潮与改革开放

  这是一篇重磅文章。作者,郭忠华,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教于厦大、中大。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社会思潮作为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的洗礼,也经历了无数次西方社会思潮的外部冲击以及本土化的内部冲击,终于站稳了脚根,保持了自己的定力,不仅没有“全盘西化”,反而形成了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西方人始料不及的,他们原想乘中国开放之机,塞进自己的“私货”,完成某种“颜色革命”,结果被中国的“韬光养晦”谋略所“忽悠”,等到他们欲从“接触”转为“遏制”的时候,发觉已经“力不从心”了,中国抓住了千载难逢的一个历史崛起机遇。有几分历史必然,亦有几分运气侥幸。

  回顾中国的思想解放过程,一方面得益于外部先进思想的输入与文化交流,其中市场经济思想及其体制机制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的样貌,使得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植于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本质特征,抵御了各种思潮的轮番冲击,成为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四个自信”的确定以及“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定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同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反思、甄别中得以形成的。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阶段,到底哪一种理论、道路、制度与文化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传统、文化特性、发展实际与世界潮流,怎样才更有助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并不是一开始就胸中有数、一蹴而就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发动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党、全民大讨论,通过那场讨论,实际上完成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体发动与思想启蒙并形成了全社会的“是非”标准与共识,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初步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了改革开放的思潮免疫力、制度免疫力与文化免疫力。

  这些年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在东西方制度竞争中,在文明的融合与冲突中,在东西方社会思潮的撞击中,在世界政治比较学的研究中……我们用实践标准、真理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校正改革开放的方位与座标,不断提练中国模式的理论内核,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塑造,不断找出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历史走到今天,随着中国快速崛起,随着西方式微衰落,中国人民越来越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与本质、趋势与逻辑,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四个自信”越来越坚定,对各种思潮的甄别能力、抵御能力越来越强,西方对中国搞“和平演变”已经不存在那样的广泛社会基础与意识形态条件。

  对于世界潮流与大势,毛泽东在八届六中全会上曾精辟地指出当时国际形势总的特点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这种总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正不可逆转地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关系与未来世界格局。

  不过,社会思潮在社会多元与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会继续存在着,在舆论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在结语中说:“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在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互动中不断吸收精华、抛弃糟粕和批判邪恶,才能使自身变得更加先进和科学,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还必须明白一点: 发展思想市场,是创新驱动的前提!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