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武汉怎么了?医保个账改革引争议,别让民众有被剥夺感

这两天,武汉医保改革重大调整”的话题,在网上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医保改革本来应该是好事,但现实中反对的声浪却很高,争议声一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引发争议的调整内容,主要是个人账户的改革。简单点说,每个月划拨到个人账户的钱,变少了,少的那部分钱,被拿去进行了全国统筹。

 

 

这里要简单普及一下医保的构成。一般来说,医保账户都是个人缴纳一点,单位缴纳一点,个人缴纳的就进了个人账户,单位缴纳的一部分进个人账户,一部分进统筹账户。

 

001.jpg

 

通常,我们去药店买点药,去普通门诊看个小病,都可以刷医保卡,从个人账户里扣钱。遇到需要住院呢,则要用到统筹账户了。

 

 

所以,相比统筹账户,个人账户的钱,自己拿在手里,是自己肉眼看得见的一笔钱,支配度要更高。

 

 

而改革以后,单位缴纳的那部分,全部纳入统筹账户,这样一来,个人账户就少了一部分资金来源。

 

 

在职职工不去看病,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退休人员就不同了。原本每个月个人账户要划拨一笔钱,现在肉眼可见地减少了,他们本身又经常要看病,所以会有一种自己的钱被拿走了的感觉,觉得权益受到了损害。

 

 

其实,个人账户改革,本身就是医保改革的总体安排,在武汉之前,已经有一些城市进行了调整。当然,在一些地区,同样引发了反对声浪。

 

 

为什么反对的声音很多,还要坚持调整?或者换个问法,对广大群众而言,这项从个人账户把钱拿走的改革,好处到底体现在哪里?

 

002.jpg

 

武汉的回应,基本解答了这一问题——一方面,全市6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说白了,很多钱躺在个人账户,得不到有效利用,而统筹账户的钱又不够用,就进行了辗转腾挪。统筹账户的钱更多了,好处就是,提升了门诊报销的范围和比例。以前一些常见病,门诊不能报,现在可以报了。

 

 

自己账户的钱,被拿走给别人看病报销,有人就说,这不是明抢么?话当然不能这么说,医保本身是互助共济性质的保障体系。

 

 

关于此次的改革,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来判断,涉及利益调整,必然会有阵痛。但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减少划拨到个人账户的资金,根源在于整个医保基金的大池子缺钱了。

 

003.jpg

 

首先,医保从无到有,现在退休人员享受待遇,但当年可能并没有缴纳。这部分成本,其实是分担到了这些年缴纳社保的人头上。

 

 

其次,过去三年的防疫,尽管医保局明确,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但医保基金依然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疫苗、核酸,以及确诊患者救治费用等开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之前的防疫等支出买单了。

 

 

医保基金的钱越来越少,统筹能力受影响,于是就只能从个人账户里挪一点,这是大调整的总体背景。

 

 

问题在于,在减少个人账户划拨资金的同时,一些地区门诊报销的待遇,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

 

 

以前,大家拿着医保卡,直接去药店买药,扣个人账户的钱;现在个人账户的钱少了,去门诊拿药确实也能报销,但其一,报销有门槛限制,比如武汉的退休人员,门槛是500元,超过才有得报;其二,去医院门诊,是不是比楼下药店更麻烦了?

 

 

因此,也不能怪那些退休人员不配合,不会算大账,算长远账。个人账户收入少了,门诊可以报销的利好,不能冲抵个人账户减少的损失,不生病的话,等于这笔钱就不属于你了。

 

004.jpg

 

相信这次的调整,让很多人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便有个人账户,但哪怕是个人账户里的钱,本质上也不是一种储蓄,而是保险。

 

 

当然,相较于现在的反对声浪,医保更大的难题在于,未来的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在职劳动力减少,退休人员规模扩大,也就是说,未来缴纳医保的人越来越少,享受待遇的人越来越多,医保基金的收支压力,该如何破解呢?

 

 

其实放眼全球,不管是医保还是养老保险,几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不管怎么说,面对民意的反对,改革绝对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说拿走就拿走,让大家产生被剥夺感。

 

 

多听一听群众的声音,多征询下百姓的意见,政策调整再审慎一些,尽量找到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平衡点,这才能避免情绪被点燃。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