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鼓励“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据教育部披露:农村义务教育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达76.01%。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表明农村教师整体学历和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还有一点,城乡教育“均等化”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不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整体努力还在路上……

  我非常赞成任正非的人才教育观点。

  一一2019年1月17日,任正非接受央视专访时提出“要提高教师待遇,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在那次央视访谈中,任正非呼吁要重视基础教育,他认为,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的社会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进步来源于教育和科学的进步。“

  道理是明摆着的,但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在当下功利化社会,“优秀的人”愿不愿意从事教育或基础教育?愿不愿意到农村去从事义务教育?这就需要国家的分配政策导向朝教育与教师岗位倾斜,向农村倾斜,让“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我们制定鼓励政策的基点不能放在“张桂芝们”的高尚情操与道德制高点上(当然“张桂芝们”值得学习),而是要放在广大教师的养家糊口与社会体面上,毕竟市场经济要基于“利益人”与“经济人”的经济学假设,要让更多优秀的人愿意去从事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形成人才培养产出的良性循环,这关系到能不能让教育为中国经济长期释放出红利,关系到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长远未来。

  关于如何解释中国经济40多年持续增长的奇迹?对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真的是“消费、投资与出口”吗?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朱天教授反对这样的单纯观点,前两年我在襄阳听过他的讲座。他通过经济学实证与国别发展比较,总结出“投资、教育与技术”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结论,认为这才构成了真正的、现代的“新三驾马车”,道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或者说是“内驱原力”,用朱天教授的话叫做“终极动力”,这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符合教育经济学观点,也与任正非的主张相呼应。根据一项权威的研究,影响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如果说“老三驾马车”是增长现象的归纳,那么,“新三驾马车”则是增长本质的提炼,因为后者看到了“驱动”的实质。顺着战略、政策、投资、教育、人才、创新、技术、生产力、市场普及、经济增长与中国崛起这一逻辑关系链条,不难看出中国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崛起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系论断,并找到某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几十年的解释逻辑。至于改革开放、人口红利与强势政府却是另一种解释归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是用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出路,最终通过“教育立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注意到,前不久经济学界还在激烈争论“消费升级与投资拉动”谁在“误导”中国的问题。起因是林毅夫批评一些经济学者”鼓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他认为”他们可能不是不懂中国经济,而是故意误导中国“。林毅夫的观点虽有“上纲上线”之嫌疑,但也符合“全民负债时代”的消费能力与购买力实际。其实,“投资拉动”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性增长,既面临“钱从哪里来”的困境,也面临“印钞”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但短期内别无他法,只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逆周期调控”,用“时间换空间”。通过增加资本的供给量与社会流动性,恢复经济活力,我们把这些拉动因素称着“临时动力”或“短期行为”,而“终极动力”则需要从教育入手,沿着人才、创新、技术、市场、增长”的路径去寻找,尝试用“新三驾马车”思维,替代“旧三驾马车”观念,可能更符合发展的“底层逻辑”,也符合当下的国家发展大战略。唯一的挑战是需要一个国家保持在这一战略方向上的“长期主义”。

  教育改变未来。当前,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一轮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一一投身于乡村振兴与基层教育这一积极变化,值得鼓励与点赞。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