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关于优生、优育与优教

  刚刚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除了强调做好新一届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之外,重点研究讨论了如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据来自联合国的消息,印度人口在此间首超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这是自1950年以来,中国首次在全球人口排名中降至第二位。1947年印度独立时的人口约为3.5亿。此后的70多年,印度人口翻了四倍。

  然而如何利用“人口红利”加快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使庞大的人口规模不成为“负担”,是中印作为人口大国同时面临的现代化难题。

  有个人口方面的数据变化值得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有意思的是,过去计划生育严厉时期,有人不惜冒着“倾家荡产”生孩子,现在政策放开了,到了鼓励生孩子的时代,反倒有许多人不愿意要孩子了,这种反常的“现象级”值得研究。出现人口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生育观的现代性转变。这里既有前几年的疫情影响也有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等因素,但主要是当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人们的生育顾虑。有句网络语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对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困境。

  去年底出炉的《中国⽣育成本报告2022版》给出了中国家庭育⼉成本的平均数据:全国家庭0-17岁孩⼦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城市家庭平均养育成本⽐农村⾼,平均为63万元,⽽上海、北京,养娃成本基本上都在100万左右。这还是只到17岁,如果加上⼤学本科,那么全国家庭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如果再加上孩⼦毕业之后买房、买车,留学那就更多了……外媒也报道称,中国抚养⼀个孩⼦到18岁的成本是⼈均GDP的6.9倍,⾼于美国、法国和德国。

  记得我这个60后上学的学杂费用是:小学每学期1.5元;中学每学期7.5元,我读完整个小学中学加起来也没有花到100元。现在的学生每天花销都不只100元,这是天壤之别。我之所以作这种历史的时代比较,是因为不能同意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我们应该感恩毛泽东时代用极低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维持着一个人口大国的生计、健康与教育,在今天看来,那种虽属低水平的“均等与“普及”却也确实不易!

  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但中国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感受到与日俱增的生存竞争压力,医疗、教育与住房被描述为新的“三座大山”。这些年,围绕这些领域的过度“产业化”的争论从未停止,我以为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盲目地批判“产业化”,中国的市场经济形成有一个客观必然,也许我们需要借助这些领域的当初“产业化”去完成中国的基础设施的扩容与资产的原始积累,解决国家的投入不足以及当时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但当国家具备财力时,应当及时果断地将其回归“公益化”,以减轻老百姓的普遍负担,特别是生育、养育与教育方面的负担,该国家兜底的就得国家兜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提出“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跟“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多了“显著”二字,表明党中央下决心解决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接下来,应有相应的政策跟进与配套。特别是会议的新提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从战略站位还是从支撑意义来说,都颇为新颖。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