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三年疫情以来难得的回暖与复苏。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经济迷思,需要做好当前经济形势舆论引导,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关注当前的形势与任务
一
从形势背景看,这一轮复苏,是在三年疫情之后的复苏;是在全球外部环境超级复杂化的背景下所展开的新一轮复苏。
但这轮复苏是“强复苏”还是“弱复苏”?是“短暂复苏”还是“持续复苏”?复苏的的“充分性”与“平衡性”如何?市场经济界还存在疑虑,由此上升到宏观经济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诘问:中国经济的“底色”、“层色”、“亮色”到底如何?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与“韧性”?如何确保不发生“黑天鹅”、“灰犀牛”式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箱”还有哪些可用的“工具”?在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脱钩断链”背景下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成效如何?如何超越驱动中国经济的传统“三驾马车”去寻找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如何用新发展理念构建好新发展格局?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政府与市场非常关注的宏观问题,大环境问题,形势判断问题。
对于宏观视域下的一些微观经济现象,特别是存在矛盾冲突的现象又如何看?趋势是“看好”还是“唱衰”?如何在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稳预期”?
《雾里看花》里歌词唱到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今天,转载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观点。下面列举的这“十类”新现象,作为中国权威经济观察,值得关注与反思。
不过,无论市场怎样解读,但我们应该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判断上来。从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市场逻辑与底层逻辑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势与未来,增强“战略自信”与“经济自信”。
二
对于中国经济的“底色”、“层色”、“亮色”的“三色”主要支撑有哪些?从更宏观视角去审视,我以为集中体现这些方面,也是“稳预期”的根本所在。
一看经济体量规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驱动引擎。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4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65475亿元,增长5.4%。
二看国家账本。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按3%安排,这是投资拉动经济与逆周期调节的主动作为,赤字率可控。
三看外汇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5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48亿美元,较3月末上升209亿美元,升幅为0.66%。
四看银行存款。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5月份金融数据报告,我国存款总额已经达到229.22万亿,如果把这个数据和我国的GDP做一下比较,就会明白存款的体量相当之大。 对比中美异同,美国靠印钞,中国靠储蓄,各自的金融托底是不一样的,这是中国金融的底气。
五看负债规模与负债率。6月5日,新华社刊发《如何看待当前地方财政运行态势》一文,文章引述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但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率相对较低。这比美国联邦政府因多次越过债务上限关门不知道要强多少?!
第一财经报道,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不包括隐性债务)余额约37.05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42.17万亿元)之内。中国去年法定政府债务(包括中央与地方)的负债率(债务余额/经济总量)约为50%左右,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六看中国制造业底气。根据联合国产业分类类别,现代人类工业体系有39个大类,这39个大类中有191个中类,而这191个中类下面又可以细分为666个小类。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只有唯一,没有之一”。我国的制造业指数一直在临界点之上,正在景气回升。
七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所谓转型升级,指的是从速度型效益转向质量型效益;从行业之间转向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再配置;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以工业制造业开放为主转向以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为主。通过这些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中国经济出现了有许多“亮色”,下面要专门谈到。
八看各种经济指数下的商业繁荣。现在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预测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如大宗商品指数、股票指数、国内商品指数、制造业指数、经理人物流采购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等,这些指标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与走势的现实依据,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从经济的定性描述转向定量描述,指标体系揭示出经济发展的程度与真相。从抽象的指标走向实体,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商业繁荣,超市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菜篮子”“厨房里”里装满了“舌尖上的中国”,这对“短缺”时代走来的我们都是过去憧憬着的“奢侈”乌托邦。
九看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注意到这些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动力变革”背景下寻找“新动能”中,首先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在新能源战略调整、能源应用场景革命、标志性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以人民币国际化、以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重塑为牵引,促推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等方面在下一盘大棋,并且出现了难得的曙光与突围的拐点。 中国非化石新能源占比已达15.9%很快接近20%;汽车出口先后反超德日,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这是中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是继高铁革命之后的新奇迹;数字经济达到50万亿规模。
新发展格局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与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外交纵横捭阖或合纵连横,多路出击,反制美国为首的西方打压与遏制,取得重大进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态势成形。
十看全球比较优势。全球产业分工来看,我国人口红利、技术、资本、知识等资源要素具有系统的综合优势,产业链完整,国际竞争力强。
众所周知,现在世界经济很糟糕,出现全球范围内的衰退,西方的衰退最明显,落差最大。在全世界各国的日子突然都不好过了时候,在有人形容一个“比烂”的世界经济氛围笼罩下,中国的日子还是好过一些,“风景这边独好”,GDP还有较高的正增长,实属不易。
三
链接:刘元春中国经济新观察,“十类”新现象。
——新现象一:三大需求持续上扬,为何物价水平持续回落?
——新现象二:货币供应创新高,但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增速却持续下滑,物价水平持续回落呢?
——新现象三: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市场预期和先行参数持续低迷,但出口与外资数据逆势上扬。
——新现象四:政府的换届效应很明显,全力拼经济动力很足,但地方财政广义支出并没有上扬,招商引资和跑步前进不明显。
——新现象五:国有企业利润持续上扬,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利润下滑,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状况在持续恶化。
——新现象六: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大幅度上升,但企业销售收入却出现下滑,价格战频频出现。
——新现象七:房地产一方面极度宽松,但另一方面还在持续限购限贷跟限价,为什么要卡着脖子输氧气?
——新现象八:一季度数据反弹,但是4月份出现回落,倒春寒是小阳春的必然产物?
——新现象九:各类交易参数大复苏,但利润参数和资产负债表确没有明显改善。
——新现象十: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减薪和价格回落现象开始出现。
上述现象,有喜有忧,值得且行且观察!
由之2023年6月6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