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经济日报金观平发表评论 ,聚焦当前就业形势。文章说:“当前经济运行不断企稳回升,但劳动力市场的恢复程度仍低于预期”。
就业,作为中央“六稳六保”政策之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夯实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基础。
此前,在国务院新闻办的举行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就今年有关劳动力就业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披露,其中有几项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有忧有喜。一是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注意到美国劳工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美国失业率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3.4%,劳动参与率稳定在62.6%。当然,中美有不可比性)二是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三是16-24岁青年人总量大概有9600多万,其中大概有600多万人没有找到工作,16-24岁的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8%,意味着5个年轻人中有一个失业或待业。四是我国尚有8.8亿的劳动力大军,在官方看来,劳动力供给充分,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五是目前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表明我国的人口素质在稳步提升,新的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为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与就业的暂时困难或挑战,需要从缓解就业压力的源头问题抓起,以一步激发就业市场活力。金观平开出的“处方”是:要突出做好三件事情,其一,发展经济稳住经营主体;其二,靠前服务提供就业帮扶;其三,下大力气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三点举措,应该说贯穿了“稳就业”的问题逻辑、解决逻辑与政策逻辑,踩中了经济发展与民生就业保障的时代鼓点。
“稳就业”的逻辑是什么呢?“稳就业”首先必须“稳市场主体”也就是金观平所说的“经营主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为我国就业包括灵活就业提供了强力支撑。
其次,“稳市场主体”必须下大力改善营商环境。
所谓“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既是“放管服”改革的指向,又是“放管服”改革的落地。
疫情爆发之初,在2020年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4号)文件,提出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一搅子政策措施。注意到各地为招商引资展开的竞争,已经转到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比拼上,这是抓住了“稳就业”的根本。只有让市场主体活下来,才有可能去吸纳就业。
政策实施三年多来,从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营商环境排名报告来看,我国的营商环境进位靠前,排在世界前30位左右,并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被采信的改革数量位居全球前三,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但市场主体的实际感受与营商环境的“稳预期”尚有差距,围绕“放管服”的改革也还在路上。
再次,广义上的营商环境的改善,在更大程度上有待于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多大的趋势确定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动荡变革呈现新的特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多边主义遭受打击,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遭到人为破坏,针对中国的“脱钩断链”演变为中美之间乃至东西方之间新的博弈对决焦点,加上三年疫情的留下的经济后遗症以及固有的债务压力、通胀压力、房地产等叠加压力,使得经济反弹仍然乏力,传统的“三驾马车”驱动经济回暖不如“预期”,这种宏观经济形势传导给营商环境的周期性影响是趋势性的并带有根本性的,必须予以高度重现。换句话说,营商环境的真正改善,最终依赖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这是一种底层逻辑,也是一种格局思维。
如何导入”充分就业、收入增加、购买力提升、消费升级、市场繁荣、经济增长、主体稳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这种新发展格局,正是导入就业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不管今后变局如何演变,中国都要“咬定发展不放松”,必须牢牢记住:“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就业难”的总开关!
我们看到,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已经崭露世界头角,亮点纷呈。一是“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势不可挡,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已经位列第11位。二是以协调推进为抓手统筹“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以及“发展与安全”方面的战略成效明显。三是以绿色低碳新能源革命为牵引的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四是以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推动的中国新一轮开放格局正在突出重围。五是以共享发展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合作的呼声正压倒“脱钩”的杂音成为主导全球关系构建的潮流。
这种新发展格局,为解决我国包括就业在内的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民生,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格局上的保障,为“稳”世界预期,提供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