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聚焦中国产业“新势力”

  今天,半导体产业联盟“公众号”, 聚焦中国的产业布局与当下产业格局以及千亿产业的城市集中度,看看哪些产业支撑起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崛起?在产业布局与产业链塑造中有哪些城市样本启示?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41个工业大类分类标准,62城的184个千亿产业可以归为26个行业,已经在千亿产业集中度排名上。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分别以76.35%、62.81的占比位居第一和第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态势。

  另在千亿产业城市TOP20中,苏州拥有11 个千亿产业数量,总产值高达34547亿元人民币,排名全国第一。深圳拥有6个千亿产业数量,总产值33805 亿元人民币,排名第二。上海有12个千亿产业数量,千亿产业总值31945亿元人民币,排名第三。其次是东莞、重庆、佛山、北京、无锡、宁波、天津、广州、泉州、唐山、武汉、南京、成都、郑州、常州、杭州、长春。

  千亿产业常常以“链”或“平台”的形式存在,在“链式”产业结构中,它们虽然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但构成了一个以某种产业为核心的内部缜密的分工体系,上中下游环环相扣,互相依存,客观上已经构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产业链命运共同体。

  当然产业链由谁来主导?决定谁来占领附加值与利润链最丰厚的环节,在产业链内部也存在一种“链式竞争“关系,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决定了在产业链的竞争地位与自身定位。

  今天, 我们看到产业链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持续创新聚合的过程。产业链的打造越越依靠一个城市的产业科学规划与当局政策扶持,还有“链式招商”。象武汉光谷、生物城的崛起,都是在“无中生有“的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一个城市主政者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把握,是产业发展敏感度与产业自觉以及产业抱负的集中体现,也是资源驱动与创新驱动的要素整合的结果。

  审视一个地方经济的好坏,一看产业布局是否合理?二看市场主体的数质量优势;三看产业链的强大与否;四看代表趋势的高新特优的产业支撑,其背后折射的是整个产业布局的战略思维。而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产业与产业链的竞争上,当然文化的竞争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风险是系统的风险,关乎上中下游的企业命运。一旦产业链被淘汰,所有在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很难幸免,就象今天东风汽车遇到的产业链危机一样,传统石化能源汽车逐渐被新能源汽车所替代,乃大势所趋。故有人大胆放言,汽车产业的生存机会只留给象比亚迪、宁德时代与华为那样的企业。国家“双碳”战略所摧生的技术迭代,其背后逻辑是能源革命与首当其冲的汽车产业的转型与产业链的重塑。

  在未来产业链的构建上,谁能未雨绸缪?谁敢为人先?谁捷足先登?考验当局者的产业战略清醒。

  近些年,合肥这座长三角城市的迅速崛起,引来外界关注。合肥已经培育并拥有一批如比亚迪、蔚来、京东方、科大讯飞等新型崛起产业。据人民网报道,近十年,合肥GDP从2012年的4167.98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013万亿元,跨越八个千亿元台阶。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

  目前,以汽车产业为优势的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汉十走廊”,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压力。现在,合肥拥有江淮、蔚来、比亚迪、长安、安凯、大众(安徽)等一批整车企业,集聚产业链企业5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305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真是在不经意间异军突起,合肥作为产业新势力的代表,值得学习和点赞。

  今天,合肥的样本意义,正好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这“四个面向”既是科技导向,教育导向,也是产业导向,发展导向。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