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说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地缘政治风险

  近日,菲律宾政府暂停了22个由中国企业承包的马尼拉湾填海项目。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菲律宾因“仁爱礁事件”对中国的立马报复。此前,5月1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菲律宾国会召开听证会,调查有中国国企入股的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是否对菲能源安全造成威胁,扬言收回中国持有的40%的股权。由此引发人们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地缘政治风险等方面的担忧。

  这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外交的日益活跃,随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新发展格局初具雏形,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与现实推进,随着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走出去”的广度、速度与深度前所未有,进程明显加快。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处在一个怎样的历史方位?形成了怎样的发展格局?又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就? 让我们首先聚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这十周年。

  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据记者采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范黎波披露掌握的数据:至2023年1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社会、海洋、电子商务、科技、民生、人文等领域。十年来,在基础设施互通互通方面,“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国海关已与3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签署了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安排。

  范黎波教授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一方面,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在相关市场寻求资本、技术、资金、能源等要素,不断提升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了多样化的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内生产出的制成品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促进了国际产能合作,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投资,为各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盘活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8月14日,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跨国性专业服务公司——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发布《2023年上半年中国海外投资概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9.6%,达753.6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2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

  另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2年,我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9853.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5.2%(折合1465亿美元,增长0.9%)。其中,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43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7859.4亿元人民币 ,增长7.2%(折合1168.5亿美元,增长2.8%)。

  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10.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7.7%(折合209.7亿美元,增长3.3%),占同期总额的17.9%,与上年同期持平,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柬埔寨、塞尔维亚和孟加拉国等国家。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514份,新签合同额8718.4亿元人民币,增长0.8%。

  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愿景,作为拥有主导亚投行这个推行工具以及有十年“一带一路”拓展经验的中国来说,还是相当看好的。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将占全球GDP的1.3%。全球形势的变化客观上将共建“一带一路”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历史方位,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重要平台。

  不过,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大势所趋的同时,我们应当理性看到,随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变乱交织期,随着中美关系的骤然生变,随着“冷战思维”与“阵容对抗”卷土重来,随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的倒行逆施,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随着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人为破坏的“脱钩断链”,随着世界力量对比关系复杂多变,随着包括地缘政治壁垒、政策壁垒、市场壁垒、贸易壁垒、环保壁垒、标准壁垒等在内的各种壁垒的阻隔与限制,随着所在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权更替,随着所在国法治环境的变坏以及“长臂管辖”的滥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各种风险正在加剧,正处在投资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的动荡期,尤为值得关注。

  中国海外资产配置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与挑战:一是海外资产配置效率偏低;二是海外资产配置日益面临地缘政治冲突上升造成的安全不容忽视。

  目前,据说我国积累了9万多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准确地说是9156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用于直接投资的,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

  我们应当承认,中国海外资产的收益率的确不高,中资在外投资收益率究竟是多少?我目前没有看到权威数据公布,关于近两年的数据,有人说仅为1.8%,也有人说是2.9%,专家提供的数据是不超过3.49%。总之,低于国际平均收益率水平。中国是一个海外净债权人,但令人尴尬的是,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在绝大多数年份持续为负。比起近5年中国的外商投资9.1%的收益率来说至少是严重偏低的。相比之下,欧美的这一数据是3%左右,新兴经济体是4%至8%。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打水漂”的事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格外警觉,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投资主体的研判能力、适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看看下列这些案例,可能有促于我们增加对风险特别是地缘政治风险的认识。

  ——早年中国投资美国房利坚、房利美,因“两房”爆雷,虽损失成迷,但大概率是血本无归。

  ——早年中国在利比亚投资50个项目共计188亿美元,因利比亚战争打了“水漂”。

  ——中国在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开采投资,受到来自美国对该国石油出口加大制裁的影响而变得风险不可控。

  ——中国在苏丹有长达26年的投资经营史。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苏签订合同金额累计超过300亿美元,完成合同额超200亿美元。这次苏丹大范围武装冲突,对中国企业在苏丹的投资跟运营带来了比较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背后都有大国博弈的影子。

  ——北京天骄航空公司涉及给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投资45亿美元“打水漂”案。

  ——2020年4月20日发生的中国银行的“原油宝”国际期货交割事件,一个晚上损失了90亿。成为国际“资本狙击”的标志性事件。

  ——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堤尔港的3000公里中巴经济走廊,它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也为巴基斯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走廊的投资额为460亿美元。当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仍然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巴方一侧恐怖袭击时有发生。根据最新消息,巴基斯坦境内恐怖组织俾路支解放军(BLA)近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90天内撤离俾路支省,并表示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等合作项目。相信威胁不会阻止中巴合作。

  今天,我们对潜在地缘政治风险的关注,首先指向了中伊能源合作。随着中国的能源需求更加旺盛,伊朗成为中国实施外向型能源战略的重要战场。21世纪初以来,中伊能源合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面临美西方对伊制裁与战争威胁等快速累积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伊国内的政局风险。

  中国还有许多在热点地区的投资亦存在新的地缘政治风险包括对欧洲、非盟、东盟、东亚、南亚的投资风险。前不久,印度罚了小米48亿人民币,最近,意大利防长声称或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德国扬言要移除华为设备,而美国成了地缘政治风险的危险源头……

  对于上述曾经发生的以及潜在的、不确定性的地缘政治风险,提醒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务必加强“尽调”,加强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要对投资国的内外局势多一些观察,对“此一时、彼一时”的可能局势做到胸中有数或未雨绸缪。

  注意到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并提出将“更好指导支持民营企业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外部挑战,要求强化部门协同配合,针对民营经济人士海外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协作机制。”中国外交必将为民营企业大胆“走出去”提供更多信心和保障。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延伸扩大,作为中国军队新时期的使命任务之一,也必定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主要战略支撑。

  最后一句忠告: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