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从多个指标维度看我国的创新驱动

  当前,在世界所有领域发展趋势中,再没有比科技发展的趋势更为引人注目、更为激动人心的了!

  且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的样貌与产业形态。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

  时代的发展,进一步验证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其实,马克思早就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并提出了科技的“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概括性的说,如今,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已经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我们可以从下列纬度,看看我国科技发展的真实水平,从而全面审视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怎样的重大进展?

  一、从研发人员全时单量纬度看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12月15日,《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重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效能增强、梯次合理,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齐备的战略人才力量。(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单位为“人年”。

  二、从我国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数质量纬度看

  1、新技术企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万家,总营业收入超过50万亿元。这一数据明确地表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发展。

  2、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培育的优质中小企业,旨在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支撑,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尖兵,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据工信部统计显示,2019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目前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12192家,超过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的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数量。

  (注:专精特新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那些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优质中小企业)

  3、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被称为新经济的风向标,是最耀眼的企业“星星之火”,是成长中朝气蓬勃的“青春企业”。“2023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大会暨创业邦年会”14日在上海举办,创业邦在大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独角兽(存续总量为562家,约占全球的三成左右。

  4月1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全球十大独角兽中,5家来自中国,3家来自美国。如中国的字节跳动等。

  (注: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不低于10亿美元的企业)

  三、从全球创新指数、专利申请量、科技创新集群数纬度看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的结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锚定物”,而科技创新集群则成为区域崛起与地区活力展现的象征。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2023)排名达到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拿下世界第一,其中专利申请量约为160万件,同样位居世界首位,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牢固确立。

  2023年10月21日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全球企业创新指数2023》。报告显示,亚洲地区打破传统欧美双寡头垄断,基本形成“东亚-北美-欧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创新综合表现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表现令人瞩目。

  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美的差距。在2023年GII的80项创新指标中,排在第三位的美国在13项指标上都在全球拔得头筹。它在全球企业研发投资者、接收的风险资本、高校质量、独角兽公司综合估值和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密集度等多项关键指标上均位居世界第一。由此,我们不能轻言美国霸权的旁落,还须留几分谨慎,不能低估对手的实力,尤其是科技实力。

  四、从我国科技战略变迁纬度看

  全面看待与正确评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历史基础、发展历程、重要探索与重大成就,这是需要建立的当代中国的大科技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历史逻辑起点,虽然可以追溯到近代的“洋务运动”,但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则是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的74年奋斗历史里。中国教育与科技水平,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前沿领域,已实属不易,能走在世界前列,更是难能可贵。特别是我们在一些科技领域与产业赛道上崭露世界头角所累积的“科技自信”正在走深走实。今天中国经济享受了教育“三个面向”、科技“四个面向”持续投入而释放的巨大红利,其中教育开放融入世界知识体系则功不可没。

  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将科技上升到国策战略高度的认识论掘进时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当前,在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加速重塑,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谁能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胜出,充当起“链主”、“龙头”或“领头羊”,乃“国之大事”,涉及的全方位举国竞争,将是一场国运之争!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