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从人类发展指数这个全球参照系看中国的历史进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昨天发布了最新一期《人类发展报告》。报告说,经济的高度集中加剧了全球不平等现象;政治极化也日益成为引发全球影响的问题;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仍然很高,去全球化既不可行,也不现实。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上升至0.788,全球排名由2021年的79位上升到75位,这是我们看到的在全球发展不均衡现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取得的最新历史进步。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表示:我们注意到有关的报告,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499增长到2022年的0.788,是全球首次测算该指数以来,唯一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攀升,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置于现代化发展核心位置的结果。”

  注意到,上一次2022 年《人类发展报告》 强调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呼吁在未来采取新的发展方针。这一年来的全球发展实践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上次《报告》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与“变乱交织”成为事实的准确预见与前瞻性判断。从后疫情时代的人类发展指数普遍下降这一事实出发,联合国及其各成员国在“采取新的发展方针”上建树不多,人为破坏发展秩序的事件屡见不鲜。否则,不会有亚太地区人类发展指数16.4%的平均降幅。当然,有一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根据这份主题为“打破僵局:重塑两极分化世界中的合作”的报告所作的描述,人类发展指数在经历2020年和2021年严重下滑之后,尽管在2023年恢复上升趋势,但这一回升是不完全、不彻底且不平等的。虽然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指数符合预期,但在多数贫困国家和地区,该指数仍未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

  注意到今年《报告》的世界国家与地区排名中,瑞士和挪威分别排在全球第一、第二,中国香港也挤进了前十。韩国排名19位;美国进了一位排名20位,但相比2020年退了3位;日本从上一次的全球第22位,倒退至本次的第24位,相比2020年的17位则退得更多;俄罗斯排名在56位,受俄乌战争影响,比2020年退了4位。而习惯与中国比拼的印度则排名第134位。垫底的三个国家是:中非、南苏丹、索马里。

  关于人类发展指数,简称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DP主义”单一衡量指标挑战的结果。过去,我们习惯于用GDP与人均GDP来界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这是存在偏颇的。人均GDP也只代表了经济水平,而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水平。看来,淡化与弱化GDP的政绩导向,是一个全球化趋势。为此,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类发展指数,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并在当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1990年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之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它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从而,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关于衡量人类整体与个体发展的参照体系。

  人类发展指数在0—1之间,越接近1,反映人类发展水平越高。四个分组如下:小于0.550为低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550—0.699之间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700—0.799之间为高人类发展水平;大于等于0.800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的排位进了4位,但受三年疫情与经济下行压力冲击,在2022年,中国的不平等调整后人类发展指数为0.662。专家解读说,这意味着考虑了不平等因素后,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降低了16%,只是略低于亚太地区16.4%的平均降幅。

  今天,我们在评估中国自身发展时,能够放在人类发展指数这个全球参照系中进行客观比较,从而可以更加清醒、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国情与人权保护水平及其发展状态,既看到历史的巨大进步,又看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反映出来的严峻现实情况,尤其是中国社会在人类发展指数上的不平等的“结构性矛盾”。

  我们看待今天中国的事情,或者要建立正确的“中国观”需要用一种“数学辩证法”来审视,即用乘法看中国的体量优势,以增强信心;用除法看“被平均”之细分尴尬,以保持清醒。我们虽然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进入中产阶级行列,但同时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还在“相对贫困线”上挣扎。

  大国之大,在于人口规模之大。中国的总理说,以中国的体量,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大,这是中国国情的二重性。 人民日报对此解读说:“这既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势和红利,更是检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量和成色的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

  是的,超大型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纪性难题。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意味着人类发展指数进入到高水平行列,意味着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将为之改变。可想而知,这种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其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也决定了这种现代化特征的“无比伟大”与“无比困难”同时俱在。

  就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关键三项指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而言,历史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人民自己也最有发言权。

  从预期寿命这个纬度看,中国从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77岁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具体数据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3.64岁,而女性的平均寿命则达到了79.43岁,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高出2-3岁。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在逐年增加,且女性的平均寿命略高于男性的平均寿命,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在未来还将持续,2023年12月29日,中国大学研究机构在北京发布“世界人口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其中,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全球百强榜单第46名,在“人口素质、人口经济发展、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宜居环境与全民共享发展”5个一级指标的全球排名分列第38、39、57、55和47位。表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均超过了人类发展指数的全球排名位次。

  从教育水平纬度看,中国人受教育程度处在全球中上水平。

  据教育部披露,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从最初的80%以上人口是文盲,发展到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另外,中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达到10340所。

  从生活质量这个纬度看,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世界上是偏高的。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其中城镇为28.8%,农村为32.4%。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旨在反映消费结构与生活质量的变化,联合国据此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设定了一个六级划分标准:贫穷:恩格尔系数大于60%;温饱:恩格尔系数50%~60%;小康:恩格尔系数40%~50%;相对富裕:恩格尔系数30%~40%;富足:恩格尔系数20%~30%;极其富裕:恩格尔系数20%以下。这是又一个衡量全人类生活水平的参照系。

  回到今天由之说的主题《从人类发展指数这个全球参照系 看中国的历史进步》,旨在帮助打开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全球化比较视野,建立“将人置于现代化发展核心”的人民主体地位、改变唯“GDP主义”的政绩导向,转而坚持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价值取向,增强“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根本理念的“人本主义”中国现代化色彩。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