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之制作 声明内容与武大无直接关联
近年来,我国逐年提升传统工科专业的裁撤点数,并有激增的趋势。
今天,新华每日电讯转自澎湃新闻(记者:吴怡)的报道,聚焦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发布2024年度专业调整情况: 19所大学拟撤销或停招99个本科专业。
对于有着技校教育分管短暂经历的我,在起草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曾对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有个一番调研与思考。于是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兴趣。
除此之外,还由于专业裁撤与调整的影响涉及者众。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了4763.19万人,也就是说这几千万人正在攻读各种五花八门的专业,还有每年有超过千万的高考生需要选择专业。我的一个朋友的小孩去年以600多分考上了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就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选择了复读,今年又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看来,专业选择是个令考生与家长都十分纠结的事,关乎系好人生职业发展的第一粒“纽扣”。
今年高考时,“由之说天下”曾发表过一篇专栏文章:《高考志愿填报与工作新未来》,旨在为填报志愿感到迷茫的考生提供一些建议。
文章引用麦肯锡的咨询《报告》写道: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工作的格局正经历着一场剧变。这一转变为劳动力与人才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重塑“工作”的未来,对工作进行重新定义,尤其是对具有更高制造业集中度的地区将经历更显著的冲击。
近日澎湃新闻有关高校专业调整潮的报道,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高校专业设置必须与时俱进。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是:高校专业“大洗牌”,撤销最多的不是文科,反而是工科,这一现象映射出世界技术迭代革命的持续加速,反而文科作为人类文化的集成,学科“迭代”较慢。
根据近5年数据,工学门类调整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
另据教育部2013—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统计数据,我国工科专业十年来新增备案布点数为7566个,共涉及240个工科专业;新增审批专业布点472个,涉及128个专业,其中新专业数量占比极高,十年间共开设96个新工科专业,如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专业在全国的布点均在300个以上,这些新专业在全国的布点总数超过2000个。表明,中国的知识体系建设突飞猛进,正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输送人才。
下面是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一些数据资料: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两个大类,涵盖了多个学科门类。理工类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文史类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我国高校目录内专业有 700 多个,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还会不断有新专业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现有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过去 10 年以来,全国高校所有专业每年调整的幅度将近 5%,自 2012 年以来,共撤销和停招了近 1 万个专业点,仅2019 - 2021年,全国高校每年撤销本科专业数量分别为367、518、804个。这些调整的学科专业撤销的原因据说主要是“生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就业质量不佳”等。在裁辙的同时,也新增了许多专业布点,推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例如,一些就业前景不佳、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会被淘汰,而一些新兴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会得到设立和发展。
根据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根据我的观察,高校专业裁撤调整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部分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规划。一些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存在片面追求“大而全”的现象,导致专业设置与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特色不匹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专业调整滞后于社会需求变化。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等因素,高校专业调整的步伐往往跟不上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转变的速度,出现专业调整滞后的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曹德旺之所以办福耀科技大学也反映了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的无奈现实。
三是存在盲目跟风设置热门专业的现象。部分高校为了追逐热点,在没有充分科学评估和长远眼光的情况下,大量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然而,这些专业可能因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几年后就变成了“冷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困难。
如何看待这波高校专业调整潮?
被学生亲切称之为“根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上撰文《近十年我国工科专业调整:逻辑与反思》,呼吁:“专业的调整要摒弃功利性,对于专业开设的热潮,我们需有清晰的认知,仅仅是名称上的标新立异容易滋生乱象,非理性的专业调整更会误导人才市场的需求。”
基于数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工科专业又应该怎样去调整和应对呢?
对此,由之认为:学科与专业设置要以党和国家确定的基本教育方针为遵循,首先要贯彻好邓公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管总的,教育与现代化、世界与未来对标永不过时;其次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既是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指南,也应拓展理解为对教育发展方向其中包括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指南。
我想,今天高校专业调整裁辙,同样必须对标这“四个面向”。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科技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活力日益彰显,成为技术经济时代的支撑。在此背景下,高校专业调整必须积极响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时代要求。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增设相关专业或对已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例如,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推动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面向经济主战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质的改变。高校专业调整必须注重面向经济的主战场。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以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以满足“工作新未来”的个人就业需求。“根叔”为此提出了一个“智能/智慧+传统工科”的典型新设专业模式并预言这种形式呈现将成为学科与专业改造主流。象华为将矿业数字化转型作攻克研究对象一样,现代便是对传统的升级。
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高校专业调整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航空航天、国防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高校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例如,加大对航空航天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的投入,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专业调整尝试着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如新能源车辆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保密技术、密码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乃为国家战略而生。
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健康已经成为民生最重要的关注,而生命科学将成为最耀眼的学科改变人类命运。为了满足人民对生命健康的需求,高校在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领域进行专业调整。加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和科研人员。同时,在生物医学工程、康复治疗学等新兴领域加大投入,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与“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此外,对军队院校而言,还必须聚焦军事斗争准备,面向备战打仗。
当前,世界变乱交织,天下并不太平。用“兵凶战危”描述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外部环境一点也不为过。正是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并基于对形势总的判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作出了“坚决把全军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的战略决断,正好比改革开放之初把全党注意力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局战略考量一样。军队院校担负着军事教育与培养战争人才的重任,必须走在全军的前列,其学科与专业设置当然必须面向军事斗争的主战场。
总之,高校专业设置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体系,除了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方针外,还必须遵循专业设置的一般原则,以适应社会与时代需求,反映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满足就业与第一任职需要,并体现各自办校特色,以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系统性与前瞻性。
就个人专业选择而言,也非“一选定终身”。走向社会,“专业不对口”十之八九,重要的是你受过的“通识教育”所形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指点人生,其思维方式在应对挑战,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可取态度。
有人将人的掌握技能分三个层次,即:专业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专业技能保证你“吃饭”,而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则保证你“走多远”“站多高”,这值得你一生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