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由之在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全文,以下是对《意见》的一点个人肤浅解读,如有不准确之处,概以《意见》表述为准。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解读
关于《意见》的出台背景解读,考验我们的政治敏锐性,结合《意见》的指导思想与内容,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党执政的坚实基础和依靠力量。通过改革,加强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政治引领,确保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这是一个政治原则问题,也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目标任务之一。《意见》必有深意。
2. 夯实制造强国战略: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改革旨在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 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改革,回应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诉求,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说实话,这“三感”在产业工人群体中过去有些“失落”,所以现在需要“增强”,这也是提高广大产业工人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积极举措。
二、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规模以及第一产业至三产业的分布状态
我们必须摸清底数,搞清队伍状况与阶层结构细分,充分认识产业工人的地位与作用。
1. 截至目前,中国产业工人规模大约有2亿左右。其中,超过八成集中在第二产业,近八成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六成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三成具有技术等级,农民工占六成左右。
2. 第一产业至第三产业的分布与GDP的产业贡献:
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9755亿元、482589亿元、688238亿元,相比2022年分别增长了1410亿元、-576亿元、49540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1%、38.3%、54.6%。 2023年中国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3.9%,拉动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60.2%,拉动3.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反映了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规模和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最高,且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最大。
三、充分肯定中国产业工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各个时期所作的历史贡献
中国产业工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积极参与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牺牲与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工人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大国地位;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实现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华丽转身。
进入新时代,产业工人继续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希望产业工人继续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当然,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上,更在于他们所展现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像“铁人”王进喜那样,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以高度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觉悟,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铸就了中国工业的辉煌,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共和国不能忘记他们。
四、新时代如何提高产业工人地位?维护好产业工人的权益?调动好产业工人的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之看来,在国企改革中,许多产业工人为了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从大局着想,“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接受转岗、下岗等,承受了中国转型期的剧烈阵痛,为中国顺利推行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作出了极大贡献。
此外,要解决好“农民工”的身份尴尬问题。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时代产物”。“回不去的乡村”与“融入不了的城市”构成了今日“农民工”进退两难的身份尴尬与普遍困惑,他们游离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他们的“乡愁”“离愁”甚至发出的“离骚”都值得同情与关注,是时候去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诉求了!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将来的社会稳定。“心安处便是吾乡”,务必把他们纳入全社会的保障体系。
况且,今天“富起来”的中国,理应把“阳光雨露”一部分洒向产业工人阶层,这是顺应社会公平的呼唤,也是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党章总则表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良心的表达。
《意见》关于在新时代,如何提高产业工人地位、维护产业工人权益、调动产业工人积极性,提出了系列措施,包括:
1.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产业工人中落地生根,引导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 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
3. 加强产业工人服务保障: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产业工人电子档案,实现培训信息与就业、社会保障信息联通共享、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督促企业与产业工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4. 维护劳动经济权益: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联动,依法纠治劳动领域违法侵权行为。
5. 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产业工人队伍,把更多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并打通他们的上升通道,防止阶层固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产业工人的地位,维护他们的权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工人队伍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五、强化工会职能的再思考
我们的工会不同于劳资对立背景下西方式的工会,劳动与资本作为生产力要素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工会的职能,这些职能是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工会法》还强调了工会在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等方面的职责。此外,工会还负责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依法签订集体合同,并在必要时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 这些职能体现了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通过履行这些职能,工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职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次《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是对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视,也是对工会职能的一次再强化。以下是《意见》出台后,强化工会职能的一点再思考:
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工会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产业工人中落地生根,引导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 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组织形式和职工就业方式的新变化,创新组织形式,拓展建会领域,形成完善的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3. 加强维权服务工作:工会要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推动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
4. 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主线,不断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5. 强化基层工会建设: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充实到基层,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打通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
6. 加快工会数字化建设:强化数字化思维,全面加快工会系统数字化建设,推动工会工作网上网下融合发展,让职工群众能在网上找到工会组织、参加工会组织的活动、享受到工会组织的服务。
7. 改进工作作风:常态化开展各级工会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引导工会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增强服务职工本领。
8.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全面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工会干部真正成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
今天,由之情不自禁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表达的:《意见》是产业工人期盼的福音!而作为参与和分享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红利的广大产业阶层来说,一个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