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之制作
一、前言
新华社1月19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注意到,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多个强国目标,包括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十三个强国目标。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崛起的“强国目标体系”,体现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但“教育强国”在这些“强国目标体系”中举足轻重,是最具基础地位与优先发展战略价值的领域。
二、《纲要》背景解读
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奔涌而来,全球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核心要素的协同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需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应运而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
关于教育改革的背景解读,我们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与国家领导人的谈话,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段话被后人归纳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并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现在又引申为“马斯克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马斯克那样的科技“怪才”?
虽然这些年中国的科教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正是“钱学森之问”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精神的缺失、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所引发的全民深刻反思,才成为了后来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最早舆论动力之一。
三、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具有内在逻辑支撑
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与科技强国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而科技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思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实际上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遵循。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与科技“四个面向”紧密结合,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四、教育强国:筑牢现代化崛起的基石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要标志。
从更为基础的视角出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并非表面上的“投资、消费与出口”而是“投资、教育与技术”,这更为本质地阐示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崛起的内生动力逻辑。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布局,旨在构建一个公平、优质、创新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全民素质提升奠定基础;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提升,为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为产业升级输送技能型人才;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则为全民学习、全民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规划纲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等措施,教育强国建设将为现代化崛起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教育强国:驱动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共进
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驱动引擎。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些举措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推动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教育强国建设通过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为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同时,教育强国建设还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和教育治理现代化。这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效率,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国在全球教育变革中占据引领地位,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六、结语: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与担当
来自网络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其中,教育要回归公益,在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兼顾教育公平。
总的来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更要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在于筑牢现代化崛起的根基,驱动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共进。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教育强国建设将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强国建设必将以磅礴之势,书写中国现代化崛起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