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武汉封城至今,周遭城市相继告急。湖北形势严峻,不过全国疫情防控似见黎明——除湖北外全国新增确诊人数已连续几日下降。全国上下全力抗“疫”的同时,翘首以盼拐点的到来。
战“疫”虽未结束,但回顾这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以来的各项应对,已经能发现不少问题。疫情信息公布为何滞后?当地政府前期应急处理为何混乱?医改至今,基层医疗为何仍难以快速有序阻断疫情蔓延?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曾于封城次日(1月24日)向武汉政府急提7条防控建议,其中多条已见实践。在本次采访中,李玲教授与观察者网一同探讨了这场疫情的“危”与“机”。
观察者网: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人员1月24日开始回顾、分析、撰写论文,1月29日论文发布。不少网友质疑5天内完成系列流程的可能性,您认为呢?
李玲:文理科论文不一样,在我们经济学领域,那是不可能的;在理工科上,能这么快完成,确实也是奇迹,一般文章发表时间都比较长。
目前科研考核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次事件引来大家对考核标准的关注,也是件好事——若没有这类事件,或许考核体制很难改变。
科研考核体制要改变,科研人员也应吸取教训,论文研究仅仅是为了发表,还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要为了发论文,而忘记自己的使命。
论文称,有证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来在亲密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观察者网:12月8日武汉发现首例不明原因肺炎,12月30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抵达武汉,1月7日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在1月20日之前陆续出现多例病例,也出现人传人的情况,为什么最后是钟南山公开说出“人传人”后才启动应急响应?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才公布信息,是否有点久?中间有无哪些步骤出了问题?
李玲:这问题真不好回答,因为中间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应该是被耽误了一点,至于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得等疫情结束后才能更好地找到答案。
观察者网:回顾武汉卫健委过往一个多月的通报,在武汉和湖北两会期间,连续12天“无新增确诊病例”。武汉市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未“获得授权”不能公布。关于疫情的信息确实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因此有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在疫情信息透明与所谓的社会“维稳”中取得平衡?
李玲:这个确实比较难平衡。未经授权就公布,可能引来社会恐慌,因此最好是依法办事。而这次媒体曝光了不少问题,大家都忿忿不平。之所以出现如今这一局面,一是发现新型病毒的影响需要时间;二是可能我们缺乏快速应急的机制。
观察者网:1月10日,国家医疗专家组专家王广发曾就新冠病毒发展情况接受媒体访问,当时他认为整体疫情“可防可控”,武汉政府也表示自己的一些措施是建立在专家判断的基础上。想起当年“非典”疫情,其实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在2003年3月7日之前就已通过电镜观察到病毒,但那时官方使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超微结构及病毒学专家洪涛的说法,宣称这场疫病的传染源是一种衣原体细菌。即使是权威专家,其决策难免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发生重大疫情事件时,我们能否通过其他手段或机制来提升预判的科学性?
李玲:这一次疫情,中国还是有巨大的进步的,那就是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检测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至于王广发老师的“可防可控”,确实政府、老百姓在听到“可防可控”后就松懈了,不过王老师这几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他说“可防可控”,意思不是“不防不控”。我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毕竟他自己当时说完后不久也感染被隔离了。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训,在面对不确定、未知新情况时,确实存在专家决策失误的问题,但是一线医生的判断是正确的。将来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和大数据监测,使专家们和一线医生能多交流协商,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这次比较遗憾是基层一线医生们的意见被忽略了。其实“非典”以后,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传染疾病直报体系,可以从村里直报到中央,从底到天,横向到边,可以说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可以提供最新信息的直报体系。之前国内多次发生禽流感、猪流感等各种疫情时,这一体系也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但这一次很奇怪,失灵的地方很多。如你前面讲的,从疫情发生到分离出病毒,速度迅速,而且我们的信息也都公开透明,经媒体报道,我们很早就知道武汉发现新冠病毒一事,中国也第一时间就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病毒检测结果……最后为什么演化出现在这一局面,确实值得探讨。
我觉得现在大家还是先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等疫情过后再认认真真地回头检查是什么原因,要把这个漏洞给堵住。
观察者网:您1月24日就和江宇老师给武汉市委市政府提了七点具体建议,其中多点建议武汉市政府已着手实施,比如分级诊疗。不过看前线新闻报道,目前社区医院存在医疗物资不足、防护(如隔离病房)不达标、人力不够等问题,这些又该如何解决?
李玲:其实当时提出的建议是非常着急的应对措施。从古到今,控制传染病大规模爆发的最有效措施有三条,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我们当时的几点提议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让老百姓不要恐慌。
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在武汉学习、工作了9年,所以我对武汉非常了解,也有很多亲戚朋友在武汉。之前都说问题不大,但钟南山院士1月20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肯定了“人传人”的现象,23日武汉突然封城,大家一下子都慌了。武汉冬天是没有暖气的,阴冷潮湿,感冒非常普遍,所以大家那时吓得都往医院涌。
我的武汉朋友告诉我,医院接近垮掉了,病人排队七八个小时。你想想,本来就是病人,还排队七八个小时,又着急焦虑,这不加重情况吗?更关键的是,会增加交叉感染。所以我们建议提得很急,希望病人不要往医院涌,因此第一条就建议开设疫情咨询网络和电话专线,让病人们先在家了解好情况。
病人恐慌性地涌入医院,哪怕在北京或纽约,都解决不了问题。这类似去银行挤兑,大家都跑过去取钱,这银行极可能就垮了。病人都涌到医院,本来可能还只是普通感冒,情况不严重,这一下子都传染上,无疑会加重疫情。
而基层医疗也确确实实像你刚才说的,托不住。这也是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医改以来依旧让人非常揪心的一点。
观察者网:分级诊疗制度在我国已提倡多年,不过目前来看确实难说落地成功,大家身体一有问题,还是先涌向三甲等大医院。为什么分级诊疗在我国迟迟难以完全落实?也就是您说的,为什么“托不住”?
李玲: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是当地最好的医院,这次疫情爆发,大家首先就是恐慌,想救命,所以都往最好的医院跑。
这次疫情也暴露了我们医改的一些缺陷,分级诊疗体系一直没能真正落地,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医改改到今天,医院主要还是靠自己创收才能生存和发展。
医院怎么创收?现在所有医院最好的创收手段就是做大,做大就能做强。也就是不管病情轻重,什么病人都收;只要把服务量做大,门诊量、住院量做大,医院的收入就一定高。本来病人对基层诊所就不信任,大医院又来者不拒,像吸引病人的巨大黑洞,由此导致基层越来越弱,大医院越来越强。
这不仅仅是武汉的问题,现在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全国医改都面临这一困境。我们在做10年医改总结回顾时就发现,总体门诊量差不多翻番,但主要还是三甲医院在增长,基层的增长是最少的。
这次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训。基层、公共卫生和医院体系没有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疫情蔓延。
观察者网:武汉正复制“小汤山模式”,所谓的复制“小汤山模式”,应不只是快速架设病房这么简单。您认为“小汤山模式”的魂是什么?
李玲:“小汤山模式”的魂就是给人民以信心。对于这种重大公共卫生危机而言,这时候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李玲:当年小汤山7天建一个传染病医院,现在也差不多时间完工,而且医院规模更大,两家医院能同时容纳近3000名病患。在解决具体问题之外,这更多是向老百姓、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念,即相信我们可以解决问题。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所以与当年的小汤山相比,这次武汉人民还有一点做得很好——5G直播两家医院的建设实况,数千万人同时在线做监工。这很了不得,也是向外界传递信心的一个方式。
实际上为真正解决问题,除了“小汤山模式”,武汉也很快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把很多快捷酒店稍微改造下,暂作集中隔离观察点。
其实,武汉可用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武汉是全国高校最多的地方,现在学生放假,宿舍空出,而在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这些都是可以征用的,可以把宿舍转为传染病隔离区的紧急救治点。
观察者网:说到资源不足,先前红十字会负责分配全国乃至全世界寄过来的援助物资。您认为让红十字会来安排,合理吗?
李玲:这也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一个教训。这是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政府的本意应是希望能统一集中管理,这样效率最高;但是可能没注意到,红十字会人力和手段极其薄弱,承载不了重担。
观察者网:我们有没其他渠道来保证突发重大公卫事件时物资分配的效率和公平?
李玲: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发挥各界的作用,尤其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如果一开始就委托专业物流会好很多,这是政府-社会怎么合作的问题。还有就是广开渠道,原来各个医院都有自己的采购渠道,应该让原渠道继续发挥作用。即社会捐赠信息可以由红十字会来统一,但具体派送等问题,可以利用成熟的市场机制,这样效率会高很多。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2月4日消息,湖北红十字会3名领导被问责(资料图/中新网)
观察者网:武汉内部物资分配有问题,我们看到湖北不同城市间的医疗差距、医疗分配也出了不少情况。鄂州、黄冈等多个城市也分别物资告急,越偏远越没人关注的地方可能形势越严峻。
李玲:对,现在资源主要都涌入武汉,但湖北其他地方也都陷入困境。这就是整个湖北省调拨资源的问题。
观察者网:有不少人拿武汉、湖北跟其他省市的防疫调控比,指责武汉/湖北政府“失能”。您认为目前这分配不当的现状,主要是因为调配机制不完善,还是人的问题?
李玲:这反映了我们治理体系,应急能力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各自为政,也就是所谓的各家孩子各自抱。80年代开启的改革主要是分权、让利,调动地方积极性,它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其弊端也突显,早先从市场经济里就已看到各自为政的问题。中国只要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会变成黄金价——本来我们是最大的买主,但缺乏统一管理,大家到国际市场上各自抬价;与此相似,我们只要卖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白菜价,因为大家互相压价。这次疫情防控,反映出我们各个地方政府在市场之外也是各自为政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