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李凯城:领袖与人才

1.jpg
 

上周与中闳教育网洽谈合作时,与开国元勋后人、红色管理专家李凯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交流中,凯城教授讲述了两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

 
凯城教授讲的第一个故事,是无线通信专家、开国中将王诤的故事。
 
1931年,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取得了全歼国民党第18师的战绩,不仅“前头捉了张辉瓒”,而且也俘虏了师部通信的二十几个官兵和一部受损的电台。虽然当时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信息交流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但是红军的通信手段还是十分原始,还要靠骑兵和交通站来传递消息,用时较长,经常延误战机,严重制约军事作战。
 
得知俘虏了通信兵,毛主席和朱老总非常兴奋,朱总司令第一时间赶到驻地,亲自与这些俘虏谈话,劝说他们加入革命阵营。毛主席在第三天也赶了过来,给他们上课,动员他们留下。但当时革命形势还处于低潮,红军的势力远不如国民党武装,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甚至这些我们后来人觉得高山仰止的先辈伟人在当时国军士兵心目中只不过是哨聚山林的“共匪头目”,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回乡,只有王诤和刘寅等几个人同意留下。
 
得知王诤他们同意留下,毛主席非常高兴,有关部门给他们确定了“优厚的待遇”,王诤是50块大洋,刘寅是30块大洋。虽然与国民党的高官大员的收入相比不算啥,但在革命队伍中,这已经是土豪级的“天价”了。要知道在当时,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这样的红军领袖级领导一个月才拿三块大洋,王诤他们已经是领袖的十多倍了。
 
当然在后来的革命战争实践中,也充分验证了领袖们的眼光和王诤们的价值,反围剿、四渡赤水、抗日战争、三大战役,王诤们和他们的电台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开国将帅中有一位从来没有领兵作战的开国上将,还有一位从来没有领兵作战的开国中将,前者就是这个故事的讲述人李凯城教授的爷爷李克农上将,后者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王诤将军。
 

2.jpg

【王诤将军】
 
凯城教授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就是红色密码专家曾希圣“赶走总司令”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现代专业技术人才是很稀缺的,除了前一个故事中谈到的王诤将军,密码专家曾希圣也是一位。在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的战斗中,曾希圣等人破译了上百本敌军密码,为作战提供了大量的准确情报,为红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们的高度评价。
 
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曾希圣侦查到敌军的一份密电,从时间上看,这份电报的内容非常重要,可能事关反围剿战役的成败。但这份电报用的是一套全新的密码,按照以往破解的编码方式都无法解读出电报的内容,曾希圣马上着手破译电报的内容。
 
因为感觉到这份电报的重要性,朱总司令特别想立即了解电报的内容,一大早就跑过来找曾圣希,并在旁边给曾希圣出主意。但专业的事就得专业的人来做,破译密码并不是朱老总的强项,他的意见肯定也有点“不着调”,甚至有点“帮倒忙”。为了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成破译工作,曾希圣直接对朱老总吼了一句“老总,你还让不让我干活了”,不留情面地把朱老总轰了出去。
 
朱老总离开后,曾希圣冥思苦想,从上午忙到下午,终于破译了密码。译出敌军电文后,他马上兴奋地拿着电文去找朱老总。可当曾希圣走出房间时,令他吃惊的一幕出现了,他看到朱老总一直默默地蹲在门口边。作为一军统帅,朱老总用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对工作结果的迫切渴望和对人才的无比尊重。
 

3.jpg

【曾希圣同志】
 
凯城教授讲述的这两个故事生动诠释了人才在领袖心目中的地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保障。革命战争时代如此,新时代也同样如此。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还是在人才,能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能否让“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将直接决定时代发展的最终结果!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