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葛元仁:创新科技造福人民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编者按】本文为“两弹一星”元勋葛叔平之子葛元仁同志2018年3月22日在北京大学宣传部召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创新座谈会”上的发言。现经作者授权昆仑策研究院首发,以供研究参考。

 
11.jpg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并且说,“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发展观运用到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思想,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一
 
追溯历史。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他要求广大干部都要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否则“就不算是一个最好的革命者”。
 
 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和聂荣臻直接领导和主持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一方面根据我国工业化建设现实需要,提出57项重大科技课题;另一方面根据战后世界新技术发展趋势,在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无线电、核技术和喷气技术等新技术领域采取六大紧急措施。这个规划经过实施并提前完成,使我国一系列新技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带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缩小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在这个基础上“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是核技术和航天技术两大领域的重大突破,而且标志着我国在实施技术革命战略上迈出可喜的一步。同时,毛泽东倡导的群众性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在企业和农村也开展起来。这项群众性科技活动,对于在工农群众中普及科技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工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还从中涌现出一批象倪志福、李瑞环那样的工农技术革新家和发明家。今天,这项群众性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在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还提出要走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并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为此他专门写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一文,并且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年,他再次提出要来一个技术革命,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去,强调一定要鼓一把劲,一定要学习并完成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1960年,他批示了“鞍钢宪法”(即“两参一改三结合”),提出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同时,他还提出“在企业不断进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技术的三大革命”。1963年,他第一次把科学实验作为一项革命运动,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提出了“知识分子工农化,农工知识化”,针对具体的科技问题进行攻关,依靠科技干部和群众一起,群策群力来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3月18日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在人大会堂召开了有6000人参加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大会表彰了862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75项优秀科研成果。
 
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确定的任务中明确指出了大会的任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贯彻执行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路线。并且特别要表扬有发明创造的科技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科学技术工作者,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能不能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包括建设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坚持学习和独创相结合等。
 
这次会议所确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对后来,乃至今天都有着指导意义。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6年5月20日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5月30日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同志针对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回顾这段历史是说明,我们党始终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到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之中。
 
1978年所表彰的集体、个人和优秀科研成果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之间的,可以说都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的。 即便到现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也大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特别是形成了,不讲条件,不讲报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两弹一星”精神;培养了一支能够因陋就简地开展工作,艰苦奋斗的科研技术队伍;涌现出了一批学科带头人。
 
 二
 
这里我谈一点厘清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的认识。
 
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科学总体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简单说,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目的掌握社会发展规律,使得我们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做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了解自然界物质的组成,掌握自然规律,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方法使其为人类服务。(这里的人,是指整体的人)。在研究的对象上,二者是根本不同的,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又密切联系的。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可能脱离社会,并且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开展研究的,其成果也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而社会科学的很多概念也是从自然科学中得到启示并且推导到社会科学中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中列举了很多。辩证法显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但恩格斯指出,是从自然界的规律中揭示和阐发的。他用碳元素系列单纯数量的增加而形成了不同质的物质说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马克思精通数学,他的《资本论》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但用了数学公式来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他说,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彻底了解后,就能够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用自然界的“力和反作用力”,“正电子和负电子”引申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用以说明“对立统一”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又用这些规律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指出“自然科学离开了认识论的指导,就会成为混乱的材料;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空架子。”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这门理论学说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生产力里边当然包括科学在内” 的思想,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归为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还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有认识功能。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能够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还能够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第二,科学技术有生产力功能。
 
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组成生产力的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有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不断更新的革命精神上。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和生活的效率,不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最终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了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产阶级在主观上是以提高自身利益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整个人类进步的重要杠杆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具体分析了技术的本质,人类的历史在实质上就是不断改造自然的历史,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着原本不存在于自然界的新物质,以满足人们自身需要。劳动使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区别开来,科学技术其实是对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一种扩展,然而科学技术是和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的活动的方式联系着,而这种共同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来改造自然,生产生活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人类发明的技术也紧紧围绕着自身需要。
 
这里举几个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例子来说明。
 
云南兵团的知青和当地农工通过科研,打破了橡胶只能种植在北纬17度线以南的世界共识,将橡胶种到了北纬22。9度,扩大了我国橡胶种植面积,开垦种植橡胶25万亩,使云南省橡胶总面积达68万亩,生产胶片17万吨,比组建前增加58%,改变了我国橡胶需要进口的状况,使得广大农民改变了在山区广种薄收的习惯,而且受益至今。
 
在知青柴春泽的推动下,从来没有种过水稻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田皋大队,从1975年试种50亩水稻开始,扩种水稻1700亩,1977年发展到7000亩,现在达到了20000亩,年产水稻1000万公斤。后来又带动全旗开发了20万亩水稻,亩产也由过去不足百斤提高到千斤以上,改变了当地的种植习惯,这里的水稻也成了名牌产品。
 
曾下乡北大荒农场的上海知青宋新华,退休后带着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帮助农场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生产安全生态的优质大米。60多岁的宋新华亲自在水田里为农民示范,从2007年的小范围实验,到2008年扩大到1500亩水稻、4000亩大豆,在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加。经过四年多试验和推广,2012年黑龙江农垦总局856农场有几万亩水稻田使用他的生物农业技术。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这么多年,我国就没有什么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一直是“仰洋人的鼻息”?就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层建筑制约了经济基础发展,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人+工具+劳动对象,先进的工具是要有文化的人来掌握的,新的劳动对象要人来发现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新中国成立前,文盲达到90%以上,统治阶级只关心自己的眼前的地盘和利益,维持自己的统治,因此战乱不断。而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培养大批有知识的劳动者,这么做,必然减少他们的财富,因此他们采取的是科技上“靠洋人”。而控制中国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准许你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只是需要你提供资源型产品和初级原材料,只要求你的工人从事简单劳动。当时的劳动者都是受剥削压迫的,即便是少量的知识分子也受到他们歧视。在这种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发展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上层建筑彻底改变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随之改变。尽管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走了国库里几乎所有的黄金白银和外汇,中国连一辆自行车都生产不出来,但在全国“一盘棋”的部署下,国民经济在能够在保证人民吃饭穿衣的前提下,统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上,取得了毫不逊色于世界水平的原子弹、氢弹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导弹核潜艇,人工胰岛素,青蒿素,水稻杂交技术等成果。同时大力扫盲,发展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使得劳动力的素质很快得到提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科学技术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人民尽快地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基础和重要形式,解放科学和技术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家们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工人阶级能够把他们从僧侣统治下解放出来,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成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劳动共和国里面,科学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
 
 四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呢?
 
首先,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与追求效率的技术之间具有同一性。
 
提高科技水平必然提高生产效率,会创造出比原先更多的价值,这正是资本所渴求的;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运作,肯定会优先将大量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把科学技术纳入自己的运行轨道,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所企求的。马克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正像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基于这种天然的联系,资本与科学技术很快“联姻”,二者的融合与互动促使人类社会迈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被纳入资本的运行轨道,成为资本扩张的主要“帮手”
 
科学与技术是在资本形成之前早就存在的文化现象。然而,近代以来,在资本的渗透与扩张进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被逐步纳入资本的运行轨道,受到资本的选择与调制,呈现出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科学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一般说来属于生产条件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独立力量这一范畴。并且正是科学的这种分离和独立(最初只是对资本有利),同时成为发展科学和知识的潜力的条件。”
 
科学技术本身是相对独立的,是资本把它纳入了资本主义运行的轨道,成为了资本扩张的“帮手”,同样,我们可以把它纳入社会主义运行轨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帮手”。
 

 
马克思不仅强调科技变革对经济的作用,而且还指出,合理的经济制度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反过来,科技的创新也离不开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回望我们中国的近代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极大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也是机遇期。可以说,科技创新成为了推进发展的核心,这就是“牛鼻子”所在。
 
但是,科技创新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靠敲锣打鼓来获得。现在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是各学科交叉的成果,只要有一块短板,就无法实现。尤其是需要研究者有社会主义觉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耐得住寂寞,不为金钱所诱惑,淡泊名利。愿意在枯燥的,不断失败的情况下坚持下去的决心,要有即便一辈子没有成果,也能够为后人留下经验教训的信念。
 
就如2016年4月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在2016“科学改变世界”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上讲的,若一个人不热爱科学、对社会没有担当,谈何改变国家?改变社会?此外,他以自己读书时掏粪、新疆伊吾军马场的知青经历,鼓励年轻学子多参加社会实践,让自己成为一个“接地气”的人。“缺少社会实践,会成为人生中的一大损失,这会导致一个人一直‘悬’于社会之上,而不能脚踏实地地往前攀登。”他以自己野外开采的经历告诉在座学生,科研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攀登科学的高峰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科学还需要攀登与奉献。 翟院士还强调知识不应只改变受教育者本人“走出大山”的命运,知识改变的应当是家乡、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命运。
 
     因此,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培养什么样的科技人才,同样关系到科技创新和发展。可以说科技创新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再好的科学技术也要有文化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将其变为现实。
 
应该怎么办?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将有发明创造的科技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都列入要特别表扬的范围,并且提出,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科学技术工作者,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建设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更为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中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继承了我们党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提出,把创新放在核心和引领地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明确指出,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仅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术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自主创新上。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既要从当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出发努力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上开辟新前沿新方向,准确把握并着重强调了量子调控和人造生命等基础研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又要从科学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上。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重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来的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强调推动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延伸科技创新链条,促进产业更新换代,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还要特别关注水资源、能源安全、农业发展以及海洋科技、大型客机等突出问题,强调深地、深海、深空以及先进材料、创新药物研发等的关键领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要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在“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等重大科技成果。
 
现在,就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的思想落实到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去。
 
只有坚持习近平同志在新时期反复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技创新才能围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两弹一星”元勋葛叔平之子)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