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不便说,但又必须说--橘子洲头
导航菜单

孙锡良| 教育:不便说,但又必须说

  CS中考单列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一出台,全网炸锅,几乎只有一个声音:反对!

  我也看了一下改革方案,不能说没有亮点,作为中学教育比较有特色的CS,继续用自己的套路对基础教育做出改变,这是要给予称赞的地方。

  然而,教育从来都不是小事,环节改革,科目改革,形式改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是基于挑动固化的竞争套路,老百姓能忍。唯有触动公众利益的改革是不可任性的,因为它挑动的是人的神经,甚至会挑动群体间的斗争。

  我就在CS,曾经因为写中考录取模式的文章被一位副局长请到她办公室里交流看法,领导很有诚意,虽然当时没有立即按我的想法改过来,但后来还是由6A制改回到了总分制。

  关于高层次人才的二代中考单列这事,我其实不方便说,因为与此相关的周围人不少,很容易得罪人。但是,又必须说,因为它的影响太大。

  开头部分,我还不想批评政策制订者,倒是想为他们“开脱“,因为我太了解CS各级管理者的急切心理。

  CS,盯的是经济竞争,再不努力争争,不要说向发达地区靠拢,就是在中部也有掉队的可能。往南,争不过广深,往北,争不过京津汉,往东,争不过上海杭州南京,中原的郑州也要在它后面烧火把了,当地的管理者急啊!

  CS,它有一颗向一线城市靠拢的雄心,经济却是它身上看得见的短板。

  CS,在中学阶段,它有全国有名的"四大名校",这可不是吹的,是名副其实的,这几所学校数理化生的国际竞赛水平和高考成绩绝对居国内一流,综合力量不输全国任何省会城市,同一城市的中学名校集中度在全国如此靠前,是CS人的骄傲。

  CS,很希望把这个优势用到极致。

  扬长避短,有错吗?没错。可以理解吗?可以。

  不过,教育这事儿可不要轻率地把人分个三六九等啊!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都还小,又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搞过头了,会整出大事来。你开高薪水,你送房子,你解决他们家属的工作,百姓都能接受,你把优质教育资源当奖品送,敏感的神经就绷不住了。

  所以,下面我就要讲点大道理。

  追求平等,追求公正,绝对性是没有的,只能是相对性。老百姓在诸多待遇上都已经习惯了不追求绝对公平正义,都已经懂“差不多得了!“的含意,唯有对教育还保留着一份相对严格的平等权奢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依靠考试做选择的升学阶段不要被埋没。

  CS的这波操作,可以认为,即使是相对性公平,恐怕也被损害了。

  高层次,在中国人眼里,有很多种解读,简单点概括,那就是每个行业的人上人。

  钱多,可以量化。

  高管,可以级别量化。

  税多,自然也能量化。

  科教界的高层次是模糊量化,各类人才的认定看似有量化指标,实则是局限性选择。比方说,同一单位的张王刘李四人,量化水平基本一致,如果上面给的高层次帽子只有一个指标,无论你怎么选,总有三人享受不了"高层次单列"的好处。水平本是同一层次,结果,他们的孩子们却站在了不同的赛道,公平吗?

  为了皆大欢喜,政府可以把口子开大点,把高层次指标不断增多,让张王刘李的孩子都单列。这样搞就行了吗?还是不行啊!越批越多,同智力的其他孩子又得有更多人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

  高层次的分类里有企业高管,不太好。生活的感觉已经告诉百姓,钱越来越不值钱了,"高管"的数量也像钱一样在膨胀,纳税过亿的企业人在A股市场正裂变着诞生。

  学者高层次了,高管高层次了,有钱人高层次了,科技企业的高端研发技术人才算不算高层次?他们有可能比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水平更高。不算,公平合理吗?算,那又得要增加多少单列啊?

  如果全国各地教育政策都"CS化",中国的教育会变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潘某屹给哈佛6个亿,他儿子随着钱的脚步进了哈佛。

  未来的中国,追求的是不是这个模式?

  有人讲,如果单列生不占用招生指标,那也无所谓。

  不,这是在误导认知,没有无所谓的事,如果某名校实际可招生容量为1000学生,考试招生可让1000人公平入学,如果主管部门硬生生把招生指标说成900人,留100人单列,总人数还是1000。表面看,确实没占指标,实质是把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提前抠在了指标之外。老百姓又不笨,只要学校能招多少人,就说明指标可以定到多少,你偷换概念无用。

  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单列,其实早已经推开,初中阶段就在执行,只是之前未公示。我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地主的儿子后来都成了富人,权贵的后代基因里还是权贵。这是真理吗?真不一定。“富不过三代“是中国几千年的老话,如果”龙生龙凤生凤“真的成立,那老话就是屁话了。高层次的二代未必还是高层次,部分可能是低层次。为了不影响教学质量,听说某些名校里出现了"单列班“,就是让走单列进校的”高二代“集中在一起,行的,给你往好班里转,不行的,你们就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吧!在中学,在孩子们的眼里,"投胎是技术活"打小就浸润着心灵。从正面解读,它能激励一部分人更加努力,力争让自己的下一代不感叹投错胎。从负面分析,它会污染一部分稚嫩的灵魂,让小小年纪的他们立志把"做人上人"的封建思想演绎到极致。

  《宪法》里讲了人人平等,也讲了教育平等。

  《教育法》第九条里更加具体地写了受教育权的平等。

  怎么个平等法?考试。在当前阶段,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绝大部分时期,考试都公认为是最能保证公平的手段,当一部分人脱离统一的考试机制,甚至这个"部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时,整个社会有理由怀疑教育公平大方向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有超过五成的国人赞成废除考试招生制度,那我本人会举手赞成,我认多数制。

  竞争,尤其是经济竞争,加剧了所谓的人才竞争,最后异化为"教育单列"的理由。

  未来,如果还有别的理由呢?如果金字塔顶部的精英再编辑出更大的理由呢?"单列"会否进一步扩容膨胀?

  CS把高层次人才分成ABCD四类,A类人肯定极少,但BCD已经不少了,尤其是D类,那可以说是有一大片了,享受的待遇尽管低一点,但也有比其他人高一点的优势。为了安抚公众,有关方面又列举了一个数字,说基数较小,让大家别担心。他们讲,今年3月公示的第42批高层次人才中,B类只有一人,C类12人,D类81人。

  这能消除疑虑吗?不能。因为这只是第42批的高层次,前面41批积累的量呢?他们的小孩不享受待遇吗?这个“批次”可不是按年搞的啊,“高层次”设立本就不到十年,已经到了42期,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批次,引进力度越大,来的人就越多,队列就越长。

  公众担心的还不只有这些人,如果现有的政策还是不够带劲儿,会不会再接着把高层次扩大到EFGH类?再接着会不会直接分为高层次、中层次和低层次招生呢?

  教育必须坚守什么信条?恐怕还得是一句老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不只规范做人,还得规范教育大计。

  教育大堤的裂口一条条开下去,量变慢慢就会引起质变,如同腐败标的物从八十年代的送土特产到后来几十亿的历史进化。

  中学有了高层次单列,以后,大学可以效仿吗?如果可以,整个教育链条会是什么生态?

  我无意指责CS,更不想得罪身边人或熟人。

  我只想表明,中国的教育,大,中,小,都围绕着一个"公"字,这个"公"字有非常多的理解,起码钱是公家出的,一旦它被扭曲,其影响必是深远的。

  教育,百年大计,要不要让公众讨论一下再定计?

  据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只能获得一个免费车位。

  在咱们这边,高层次人才获得的额外待遇相当多,我用的是"相当多",不能细讲,以免深入得罪人。

  如果有100%利润,资本家会不惜铤而走险。

  如果有做人上人的机会,抢帽子可以往死里抢,"唯帽子"可以压倒一切,因为它可以福荫后代。

  帽子,或许将由零售业转为批发业。

  又有人讲,特权给就给了,把细则弄出来,严格执行就没事。

  有了细则,它就合理了吗?不。把优质教育资源当奖品分发制造的矛盾不是如何实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实施的问题。

  教育优质资被作为"奖品“交由地方管理者分发,合规吗?合法吗?

  咱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要像社会主义教育,人才要是接班社会主义的人才。

  文章的最后,我可能还是选择为CS“开脱“。

  大家都担忧失去公平的环境,这种担忧只是今天才有的吗?只是CS才有吗?

  某城市,中小学老师薪水是许多地方同类老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清华北大的博士都成堆往那里冲,谁抢得过它?还是在这个城市,有一所曾是高考差生才会去读的大学,经过多年狠狠地砸钱,现在已经窜到让人心惊的高度,这是光靠喊”公平“就能喊出来的现象吗?

  十多年前,某重点大学花500万血本引进一位科研大咖,三年后,这位大咖被富有的大学以高得多的待遇勾引走了,整个团队渐次都跟着走了,前学校欲哭无泪。

  事实上,教育权的多元量化是大势所趋,谁也改不了。

  事实上,追求公平或许只能是一种愿望,而不是一安慰。

  本人,责怪CS,但理解CS,它只是大势中的一种现象,或者说它是在追赶大势。

  附言:

  1.有朋友问多省市推出“房票制”是啥意思?答:关于房地产,已经不能多评,否则会被禁言。试吧!对不对不重要了。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评:支持!不能只是形式,希望能出点转机,至少在关键问题上能消除隐患。如果挽救失效,应该在国内对李先生给予限制。

  3.男子去世留下两套房和存款 哥嫂找到其23年未联系的女儿送还。评:希望这股风能刮向全国,情大于钱才是真文明。

  写于2025年3月29日星期六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6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