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新华网2019年3月31日)。当前,网络空间的状态不容乐观,反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黑恶势力相当嚣张。继被有关部门查禁的“Jim博士”之后,现在又有“孙正清源”等一帮网络打手,把著名的拥习护党爱国智库网媒昆仑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恶意诋毁“昆仑策长期在网上霸占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定义权”,咒骂社会主义和公有制是“让政府更方便的控制人民群众的一切”,认为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根本任务和实现形式上都必须采取“不争论”的态度,反对从讲政治的高度观察经济问题、做好经济工作,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否定中国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原则,彻底暴露出他们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嘴脸,必须予以严正批判!
一、谁想争夺和霸占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定义权?
这些网络黑恶势力诋毁昆仑策“长期以来在网上霸占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定义权”,其实,昆仑策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定义权,因为对于社会主义和公有制,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有一以贯之的权威定义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研究只会以这些权威定义为依据和基础,谁会去想另起炉灶,争夺或霸占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定义权呢?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上)他精辟地逐条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回顾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段话,应该成为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根本依据。
那么,究竟什么叫社会主义?判断社会主义有没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概括,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请问,这样的权威定义和诠释,否定得了吗?
再看看我国《宪法》的有关定义:
(一)《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
1、《宪法》序言,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2、《宪法》序言,确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宪法》第一条第二款,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二)《宪法》关于公有制的定义
1、《宪法》第六条第一款,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2、《宪法》第二条第二款,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新华社2022年12月19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宪法保障,坚定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全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共同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严格遵守者、自觉运用者、坚定捍卫者。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同上)。昆仑策研究院及其网媒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职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只要认真研读昆仑策发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国家所有制的几个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道路要旗帜鲜明走、理直气壮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诸多文章,就完全可以知道,昆仑策学习贯彻和维护捍卫的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宪法》关于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权威定义权,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至于“孙正清源”之流的那些网络黑恶势力,对昆仑策所谓“霸占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定义权”的无理指责,其实质无非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宪法》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权威定义和诠释,妄图按照他们那些人的意图肆意篡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权威定义,从而达到把中国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的罪恶目的。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不认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吗?
“孙正清源”之流诋毁昆仑策“坚持要霸占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解释权,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认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持要在固守根据地的前提下‘御敌于国门之外’”。甚至不惜破坏外交友好关系,拿朝鲜正在改革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当靶子进行攻击。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建设时期,都是取得胜利、赢得成功的宝贵法宝。《宪法》第六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明确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基础。但是,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第二款明确“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体现着对革命战争年代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传承。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可撼动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后,面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而资产阶级自由化学者却拼命鼓吹“我们不仅完成了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且已经找到了剩下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即继续在国有企业非国有化的道路上前进”(张维迎《市场的逻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40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力挽狂澜,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重新回归,通过对2017-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分析,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利润总额”增长率,分别为私营工业企业的1.79倍、3.99倍(参见弘毅《重归“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路径实现》,昆仑策研究院2024年1月27日),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民营经济中也有对劳动群众集体持股所有制的探索,这是在积极破解“公有制主体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这一重大课题。华为“15万人员工持股计划”、娃哈哈“员工共享成果全员持股”、中微科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全员持股”、中科龙芯“劳动者主体地位工分制度”、瑞兆激光“以民营形式替国家掌管家业”等等,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昆仑策研究院积极探索这一有效实现形式的内在规律,形成《大道华为:民营经济的“公有制”实现典范》《解码“瑞兆激光”党建模式系列(四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经营管理》《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家的楷模典范(上下)》等系列实践文章。
尤其,以《认清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两种所有制并存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民营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是一个概念吗?》《关于“民营经济理论创新”的思考和辨析》《坚持制度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等系列理论文章,深入探讨民营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并非一个概念,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是从经营主体界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则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界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可以采取民营方式。需要将“民营经济”中的集体企业归为公有制经济,属于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的范围;将”民营经济“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归为非公有制经济,属于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的范围。
请问,这些关于民营经济中“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请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什么错,难道要搞“一真一假”吗?请问,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大逆不道吗?!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让政府控制人民群众的一切”吗?
“孙正清源”之流网络黑恶势力,不仅妄图撼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恶毒诋毁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咒骂“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唯一有利的是,可以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名义,让政府更方便的控制人民群众的一切,包括生活,人身自由,甚至是思想的自由”。
《宪法》第二条,确立了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性质: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款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确定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团体、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社会主义相对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制度,实行的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特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能有任何私利可图。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决定国家性质的核心因素。人民主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根基,在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还是归社会公有。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必然产生剥削和穷着越穷、富者越富的两极分化;生产资料归全民共有,必然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根本上减少剥削和两极分化。生产力越是发展,社会生产规模越扩大,就越需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尤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资本控制论为主导必然出现劳动解雇,公有制为主体必然实现劳动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请认真读一读昆仑策所发表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越发展,就越需要壮大公有制经济规模》《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只有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破解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就业之困》等系列文章,就可以清楚《宪法》所定义的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决定着各级政府必须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怎么可能“让政府更方便的控制人民群众一切,包括生活,人身自由,甚至是思想的自由”?
“孙正清源”之流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使政府更方便控制人民群众”,这是出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人民政府刻骨仇恨的反动邪说,与美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造谣攻击如出一辙,其蛊惑性、煽动性暴露无遗,用心何其毒也!
四、坚持社会主义能够一概“不争论”吗?
“孙正清源”之流断章取义:“中国改革开放,是以在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方面的‘不争论’为前提开始的”,“当时或者现在,‘不争论'所针对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形态等问题”。
对立统一法则决定,不仅“要争论”而且“要斗争”。毛泽东主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页)。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最根本法则,决定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争论”必然成为解决矛盾的基础路径。面对敌对势力与敌对分子,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仅“必须要争论”,而且“必须进行斗争”。
我国《宪法》序言明确提出“必须进行斗争”:“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不争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即“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而“看准”的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并且指出“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大的错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同上,第268、372页)。同时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还没有结束……这个斗争将贯穿在实现四化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本世纪要进行,下个世纪还要继续进行”(同上,第204页)。纵观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他倡导和主张的争论主要有:“一是重大路线方针和原则的争论。二是不同工作意见的争论。三是学术问题的争论”(《邓小平的“争论”和“不争论”》,《北京日报》 2013年10月31日)。邓小平总设计师从来没有回避“重大路线方针和原则的争论”。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斗争精神”,明确指出:“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6页),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可以读一读昆仑策发表的《关于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这样告诫全党》《关于“不争论”与“斗争精神”》《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领域最需要发扬斗争精神》等文章,提升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强斗争精神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思维能力。
那么,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可以“不争论”吗?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基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任务本身,就有一个靠什么发展生产力,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要不要坚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目标问题。质言之,就是靠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中国,还是靠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是搞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受穷的现代化,还是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问题。怎么能够闭着眼睛走瞎路,一概不争论呢?
同样,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富强、人民共富的过程,需要改革开放,并且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同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改革完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塑造友好型国际经贸生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是靠自己的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还是靠“嗟来之食”?也是必须“要争论”的!中国人民期盼和平发展、倡导人民命运共同体,从来不想与美国展开对抗性博弈,但是,面对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舆论战、关税战……中国人民是乞讨“嗟来之食”,还是绝不屈服于强暴、挺起民族脊梁?尤其,当前面对特朗普丧心病狂加征关税,中国政府顶天立地坚决反制,决不示弱,必将奉陪到底!为了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和正当权益,不争论、不斗争行吗?
在中国改革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和考验的关键时候,昆仑策始终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发表了大量敢于善于斗争的文章,如《2025,期待中的“凤凰涅槃”》《美国的技术封锁一直在鞭策中国的科技研发》《丧钟为美国G1霸权而鸣!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国对华航运战争打响!中国准备好了吗?》《两种制度下的两场救灾“大戏”》《“三蹦子”何以火遍了全球》等等,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筚路蓝缕,在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舆论战、关税战等制裁狂啸中,度过一重又一重难关险隘的伟大壮举。认真研读昆仑策文章,有助于我们挺起民族的脊梁,丢掉“嗟来之食”软骨,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五、从讲政治的高度观察经济问题、做好经济工作,何错之有?
“孙正清源”之流不学无术,最可笑的是,竟然攻讦昆仑策“最明显”的错误在于:“国内国外的一切经济问题从政治立场出发,以国际上两大阵营的对抗和战争为中心。在这个基础上,国内的一切经济活动,要为了政治目的服务。”
列宁指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列宁选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页)。毛主席主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特朗普挥舞强盗大棒,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深水湾;台海局势紧张动荡,赖清德独台用心险恶,企图把两岸关系推向兵凶战危;俄乌冲突至今1100余天,中东和平进程面临严峻挑战;李嘉诚售买港口引起中国涛天舆情……难道国际国内的一切经济问题能够回避政治立场吗?难道国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不需要为政治目的服务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8页)。“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年1月12日)。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只有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只有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才能真正把问题看透。尤其,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确立“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才能根本上消除腐败的深层土壤。“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2016年1月12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所以会出现有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为了私利,“一切向钱看”,不顾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以权谋私,投机诈骗,贪污受贿,非法致富,以及在同外国人交往中,不顾国格人格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同我们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作用和权威有关,应引为教训”(《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2页)。
说到底,经济发展为了什么,这就是讲政治,这就是经济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孙正清源”之流网络黑恶势力竭力反对从讲政治的高度观察经济问题、做好经济工作,其实是掩人耳目。他们自己当然懂得经济发展要为什么人牟利、要为什么政治目的服务,只不过他们梦寐以求的政治目的是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美梦,不可言明而已!
(作者系高校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