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天眸| 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今天从网上看到郭松民同志的一篇文章《怎样拍摄以毛主席为“第一主人公”的电影》,文说中提到: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以毛主席为“第一主人公”电影的缺位,令我们感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空白。他分析了当代中国表现毛主席的电影,第一,题材集中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的作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第二,所塑造的毛主席形象,只能用“流于表面”四个字加以概括,很少能够接近,更不要说深入到人物内心了。

  我认同该文的意见,勾起了我有话要说,我不是评论家,以一个编剧之感受,说点看法。

  为纪念毛主席1958年8月5日视察安国红星农业合作社,我在2019年写出“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电影剧本《太阳出来了》,申报时有关部门没有一位领导敢拍板,都推说表现大跃进时代的题材40多年来还没有先例,现在碰这个题材太敏感,弄不好要出政治问题,如果上级有指示要拍这个片,我们会跟着跑步前进,没有上级的指示我们不可擅自闯入禁区。

  既然写毛主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禁区,那就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吧,当我写完《游击战》(“七七事变”毛主席派红军团长孟庆山到冀中平原组织河北抗日游击军,掀起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按相关规定,申报时,剧中的真实人物必须有后人授权,这剧中除“第一主人公”毛主席,二号孟庆山之外,还有马本斋、孙必寿、张仲瀚、安贵普等十几个游击军主要人物以及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贺龙师长、吕正操、蒋介石等,我一个小小老百姓,要找到这些人的后代授权是件难事,除此还要出具当地宣传部门同意的书面意见和省党史办同意拍摄的意见,然后再逐级由省报国家电影局,这个过程旷日持久,期间若接到修改意见,便没完没了的修改吧,有的改的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最终能不能批下来还很难说。我遇有高人指点,把“第一主人公”毛泽东改为孟庆山,从他嘴里把毛主席的游击战略和写“论持久战”说出来,不用毛泽东出镜了,这样就可归到一般题材报批,便少了许多麻烦,会容易些了。

  从这些感受里,我总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到现在还没一部能像前苏联《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那样演出活生生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形象?一是没有好剧本,现行的文艺政策,禁锢了创作以毛主席为“第一主人公”的电影剧本,避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写毛泽东,岂能塑造出人民领袖伟大的艺术形像。这有违历史真实也不符艺术创作原则。二是毛主席为“第一主人公”的演员难寻,就饰演毛泽东的演员来讲,我看古月太磨叽,唐国强有些装腔作势,其余演的更不像了。这与群众心目中的毛主席差远了。这不是演员个人问题,是整个电影界在市场经济、阶层分化、物欲横流的条件下,用西方电影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或者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导致演员以赚钱为表演目的,借“第一主人公”表现自己是明星大腕。让观众看了不说毛主席怎么样,而是说古月、唐国强如何如何,这样的电影只能损害毛主席的光辉形像。人们从这些明星大腕身上得到什么样的文化滋养呢?唐国强斥巨资3.5亿,把诸多明星大腕集于《开国将帅1955》,由北京、上海、浙江等地14个影视公司和中共浙江、山东、山西、共青团中央、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巨片,上映后不被群众看好的教训是深刻的。当代中国电影界不缺钱,不缺导演,不缺演员,不缺影院,缺的是电影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数据显示:2012——2019年我国电影产量从893部增加到1037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电视剧生产每年超过15000集,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在今天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日子里,老百姓看不到心中那个理想的“第一主人公”毛主席感到失望,好在自媒体时代给了普通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参与表达与创作的机会,出现了千万人用抖音和快手自我创作视频怀念毛主席的奇观,打开手机看吧,毛主席从互联网走来,他走遍祖国大地,走进工厂让工人高举大庆红旗,走进农村号召学习大寨人。走进军营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走进机关表扬焦裕禄精神,走进医院纪念白求恩,走到书房接见亚非拉友朋远方来,走进学校要求同学们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走进天安门广场红海洋高呼人民万岁!千山万水连着天安门,如今毛主席像在天安门上深情地注视着我们,毛主席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人类最可宝贵的各种精神元素,凝聚成了壮丽的毛泽东形象和毛泽东思想,成为人类进步文化的人格象征和公平正义的真理!代表了全世界被掠夺的所有民族谋求解放与发展的坚定意志。

  毛泽东时代,中国发生了多少波澜壮阔的事件,但是我们的文学作品和电影有几个能够表达出来?今天“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电影的缺位,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是对自己文化最大的不自信。

  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给中国和世界留下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将传之千秋万代。可当代中国电影没有客观的、全面的、主动的去挖掘和去表现的勇气,没有反映大时代、大背景的雄心。电影人抢占的是市场,收获的是利益,他们丢失了艺术缺乏理想,在形式化、矫饰化、娱乐化、波普化的倾向中迷失了方向。把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创作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艺术的浓度。文艺批评缺乏文化品格和文化担当,文艺工作者对重大问题喑哑失语,影视对重大题材不敢突破禁区,文艺批评乏力萎靡、似乎逐渐丧失了审美的能力。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

  过去40年的改革中,影视被资本的力量和娱乐至上理念推着一路前行,我们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模糊了闪闪红星,慢怠了“第一主人公”毛主席,远离了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唱反调。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失民心。我们究竟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战略?这是一个有时代感、紧迫感的课题,也是广大电影工作者和全国文艺界应该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借用郭文一句话,做为结束语:我们期待未来有这样的电影人——他们能怀着崇敬的心情,以严肃的态度,澎拜的激情拍摄这样电影,他们的作品,将无愧于毛主席改天换地的革命伟业,也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中国人民!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