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杜润生一生对人民公社的怨恨

杜润生一生对人民公社的怨恨

—杜润生亲力亲为两件大事阻挠与撤销人民公社

马格宁思

202316

 

      杜润生(1913718-2015109日),原名杜德。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曾任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等。他的一生与人民公社结下了渊源。可以说,杜润生亲力亲为干了两件大事:其一、阻挠人民公社。其二、撤销人民公社。

 

      一、阻挠人民公社

      1955年以来,中共中央高层,关于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及人民公社等问题的分歧和斗争日趋尖锐。731日,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报告的主旨是批判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等人的右倾,强调加速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报告批评邓子恢、杜润生等人像一个小脚女人阻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升级和深入发展。这场争论的性质是两条路线的分歧1962725日至824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在毛泽东作了关于阶级、形势、矛盾问题讲话后,会议转向批判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所谓三风,邓子恢及其领导的中央农工部成为会议的重点批判对象。毛泽东认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基础是调整人民公社的底线,包产到户就是单干,是对农业合作化的否定,并把包产到户提到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的政治高度;而邓子恢、杜润生等支持包产到户是代表富裕中农、甚至是站在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社会主义,是搞资本主义,犯了反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错误。毛泽东主席力挽狂澜,不惜撤销中央的一个正部级部门冲破阻力,来加速农业合作社的建设,以及后来人民公社的成立。1962105日,撤销中央农村工作部,毛泽东曾说农村工作部十年来没干成一件好事。免除了邓子恢的部长、杜润生的秘书长职务。杜润生作为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与邓子恢的思想和观念是一致的,他是坚决支持邓子恢的。然而,他们非但没有阻挠和反对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脚步,反而使得中央农村工作部及其职务被撤销,这或许成为杜润生“卧薪尝胆”在二十年后,一定要撤销人民公社埋下了思想根源和动机缘由吧。

      二、撤销人民公社

   197812,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分田到户书”上摁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模式”,拉开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的序幕。此后,全国的人民公社纷纷撤销,将人民公社的田地分给了一家一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又走到了另一个岔路口。由集体经济道路,又重新走回了个体经济道路。

19824月,中央成立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杜润生担任主任,该研究室19824月成立19897月撤销。这是从1962105日,中央决定撤销中央农村工作部,免除杜润生的秘书长职务、受到批判后,又经邓小平点将,他再次回到了“农业战线”。杜润生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成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始作俑者。他领导培养了不少年轻人,这些人后来自豪地称为他的“徒子徒孙”。下面我们就通过他的“徒子徒孙”弟子们的回忆,来梳理以下他在推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的言行和动机,揭示他如何颇费心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隐而不漏缜密心思的文字游戏,处心积虑的“政治智慧”,瓦解和撼动最终撤销人民公社的。他的弟子们如是说: 

   翁永曦说,杜老最辉煌的一页就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显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领导艺术。“他想出责任制'这个词来,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用责任制这样一个非常中性的名词,把反对的赞成的不同意见逐步地趋向一致,居然就把当时整个农村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撬翻了,这是不得了大智慧,是杜老的过人之处。”

   陈锡文更举出一个极为生动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他说:他曾经对杜老提出的一个双层经营的说法不以为然。在起草19831号文件的时候,他在电梯里随便和杜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说这个双层经营,我不是很赞成,我说农民这层是经营,村里这层好像不是经营。结果杜老当时跟我说了一句,回想起来到现在二十一年了,在电梯间里说的一段话,依然在耳边回响。杜老说,小青年啊,不知道厉害,不说双层经营这句话,是要掉脑袋的。”

   为什么“是要掉脑袋的”呢?杜润生描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双层经营"包含了两个经营层次: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层次;二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然而,在分田分地、包产到户的现实面前,分的彻底统的归零,集体经济荡然无存。这是一种拉集体经济大旗作虎皮,实质是干个体经济的欲盖弥彰避免掉脑袋的处心积虑的“政治智慧”.

   张木生提到的著名的“杜氏公式”:可以……可以……也可以。杜老面对当年“可以包产到队,不能到组”“可以包产到组,但不可到户”的要求,率先提出:“可以包产到队,可以包产到组,也可以包干到户”。“可以……可以……也可以”——这应该是中央文件中“后无来者”的新鲜写法,也是政治智慧。杜老这种“有容乃大”的气魄,这种“能在不同意见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政治智慧,使他将很多事情一一化解,举重若轻。

   当杜润生们,需要在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上,寻找和打开一个缺口时,他们发现了18个人的红手印,于是上下互动,彼此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18个红手印的实践支持;18个红手印需要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理论依据,由此,产生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命运共同体。当所谓的“理论”,与实际碰撞出火花的时候,于是乎中国农业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从集体经济,又重新走回了个体经济。由此,人民公社通通被解散了,中国农业又回到了分田分地的一家一户的、自由散漫的、放任自流的小农经济的自耕农模式。

   1982年底,全国的人民公社基本撤销完毕。于是乎,中国农业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从集体经济,又重新走回了个体经济时代。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此次农业革命,虽然将土地再一次分配给了一家一户,但是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制,农民所得到的、获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保留了公有制的最低形式——村集体所有制。

   中国农业在全面走上“小岗村”道路的时候,中国有一个新名词也应运而生了,那就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四十多年风雨兼程,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现状甚是堪忧,问题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锐。简言之,概括起来,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即粮食安全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第一二三产业转移融合问题、农业后继无人问题、农业环境问题、空心村问题、土地撂荒问题、村匪村霸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厕所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医疗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合村并居问题、农村凋敝日益严重等等。

   中国农业“小岗村”的道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名存实亡,走到了尽头。理由如下:

   其一、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民有句顺口溜:“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顺口溜是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通俗易懂的理解。然而,20061日,国家停止征收农业税,也就是农民所说的“皇粮”。同时农民也不再向村集体和乡镇交纳“三提五统”。那么,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的义务也就没有了,只剩下无偿使用土地。它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名存实亡。

   其二、劳动力老龄化、土地撂荒化、农村空心化。目前承包土地主体是50后、60后,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民转成市民,在城市生活、工作、学习,他们不会干农活、不愿意干农活、不需要干农活。因此,劳动力老龄化、土地撂荒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它说明了包产到户的承包制难以为继。

   其三、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正是因为动力老龄化、土地撂荒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说明一家一户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已无力、无能耕种自己的承包地。于是,便产生了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这种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的形式,与土地碎片化、分散化背道而驰的。它证明了包产到户的承包制走到了尽头。

   其四、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的回归,重走集体经济的回头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大力推动、组织、兴办各种农业合作社,再次把农民组织起来。供销社、信用社又重新回到农村,并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此情此景,使我们不竟的回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农业之“合作社”的道路,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难道,中国农业走了几十年,我们又像“驴拉磨”似的又走回起点了吗?这充分的说明,分田分地、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承包制的这种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农业必须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

   其五、小岗村重走集体经济的回头路。【中国新闻网凤阳2022127日电 (陈华斌),刊登了题为《大包干带头人领取分红红包的报道:26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2021年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暨先进典型表彰大会”如期举行,小岗村迎来第5年分红,分红额度从350元、520元、580元、600元增加到620元,实现四连增,累计分红金额超过千万元。小岗村村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说,从第一次的350元到今天的620元,分红逐年提升,也是我们全村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2021年,小岗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00元。凤阳县委书记朱林为大包干带头人集体发放分红。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从大包干四连增的分红,小岗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发展成果共享。】由此可见,分田分地、包产到户的第一村“小岗村”,尚且都能放弃个体承包制,重新走回集体经济道路,那么更加有力的证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名存实亡,走到了尽头。

     “小岗村”道路的基本特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销了人民公社。将农业集体经济生产方式,改变为个体经济生产方式。农业制度是土地公有制(村集体所有制),给与农民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农业模式个体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个体经营形式;农业组织形式除绝大多数个体单干的农户外,还有各种合作社、种粮大户、私营农业企业,以及少数坚持集体经济模范村等组织形式。

      三、人民公社的真实情况

   毛泽东同志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优点缺点,时间和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论断的。

   (一)人民公社的功绩[1]

   一是、为国家提供巨额积累。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人民公社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约8000多亿元资金,每年平均高达400多亿元。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侵略抢夺的原始积累相比,没有血腥与原罪,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人民公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工业必须全力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是、建设了完善的水利工程。人民公社时期,是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全国先后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塘坝640万个(10万立方米以下),总库容4200多亿立方米。配套机井220万眼。著名的河南林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整治了黄河、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全国大面积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农田产量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三是、建立完善公共医疗体系。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公社后10年,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90%的农村建立了农村医疗合作社,有近500余万赤脚医生在服务。成为世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解决医疗卫生的成功样板,曾先后获得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赞誉。

   四是、农村基础教育普及。人民公社时期, 19661976年间,形成了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主的三级布局,覆盖全国80%以上的乡村。根据教育部统计:1965年中学只有18102所,在校初中学生802.97万人,在校高中生为130.82万人;1976年,普通初中学校猛增至192152所,在校学生数为5836.58万人,其中初中生4352.94万,高中生1483.64万人。在新增长的学校中,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学校。

   五是、社办集体企业蓬勃发展。人民公社期间,国家鼓励各地公社兴办集体企业,并没有把产业局限于农林牧养等副业。1966年,毛主席发布五七指示,其中讲到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在毛主席思想指导下,社队企业又迎来了发展契机,迎来创业高峰期。截止到1978年底,全国大约有各类社队企业152.4万家、社队企业收入为431.4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7%改制前,很多地方国有乡镇企业,其前身就是社队企业。改制后,这些人民公社的集体企业,被眼花缭乱的操作方式稀释为私人资产,改头换面之后被包装成民企标杆。

   六是、化肥应用与杂交水稻种植。1965年后,全国化肥生产迎来高峰期,大、中、小型化肥厂并举投产,全国新建了10多座年产30万吨大氮肥厂和1000多座小氮肥厂。截至1976年,全国农村化肥使用量为582.5万吨,从而保证了粮食连年增产。人民公社后期,农村普及使用化肥,得以提高粮食单亩产量,保证了全国粮食供给,人口才得以持续增长。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制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基础。经过十几年努力,化肥普及使用和杂交水稻推广,大幅提升了人民公社产能。截至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8631万吨,总人口9.37亿人,人均口粮305.5公斤,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七是、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人民公社,开启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人民公社之前,中国农民还是依靠人力、牛马、犁耙等传统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人民公社之后,中国农业才翻开了崭新一页。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新疆等平原地区,当地人民公社基本都配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大队都有农机站,有东方红牌、铁牛牌拖拉机,以及配套的农业机械等。人民公社后期,普遍使用了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各种农业机械等。

   八是、人口增长和民生保障。人民公社粮食总产量是持续增长的,伴随的是人口增长。1958年,全国人口65994万人,截至1976年,全国总人口93717 万人。人民公社20年,人口增长了27723万人,比现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人口总和还要多。如果人民公社持续20年都吃不饱饭,哪里会有人口增长? 另一方面,人民公社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培养了群众的公德心,从小培养集体优先的意识。人民公社体制,或许不尽完美,但它具有许多优越性。在集中力量做大事时,也提供各种福利保障,降低农民生活总成本,不同程度地上照顾了老、弱、孤、寡、残的社员,使得农村弱势群体得到有效保障。没有留守儿童,没有空巢老人,没有流浪汉,促进社会和谐与治安稳定。

   (二)人民公社的缺点[2]

   人民公社,并不完美,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存在各种各样问题。人民公社,具有前瞻性,属于新鲜事物,在中国历史上,坦诚地说,人民公社20多年来,走了不少弯路,犯了不少错误。

   一是、浮夸风。人民公社前期,存在着浮夸风,有些地方夸大粮食亩产量,多多上报粮食产量,浮夸的结果导致国家征购太多,农民连口粮都交上去了。农民过得很苦,连饭都吃不饱,特别是当遇到与自然灾害相叠加,农民的生活将更加困苦。 这些都得到了坚决的纠正。

   二是、共产风。一平二调是“共产风”的典型做法。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的简称,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出现的一种错误倾向。指由国家或人民公社无偿抽调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资金、农具、产品,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指无代价地调用生产队的劳动力。一平二调否认了各个公社之间、特别是公社内部原来各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差别,否认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和自愿互利的原则,无偿调拨各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资料、产品、劳动力和资金,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多次发布相关文件,予以了坚决的纠正,明确人民公社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原则,强调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纠正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

      “人民公社”道路的基本特征:农业制度是土地公有制(以公社为单位所有制);农业模式是集体农业模式,即集体经济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是集体生产、共同劳动、按劳分配;农业组织形式是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三级核算为单位的,集生产、生活、管理、治理、社会、党政等为一体的组织形式。

       四、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当年在小岗村的18个农民,为分田分地摁红手印后。同样是农民,现在依然鲜为人知的,不做宣传的,中国农民的摁下了另类红手印——为集体经济摁红手印。19821130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举行了全社社员公决。全社3055社员,同样也摁下了红手印,全体社员一致认为,坚持集体经济,不分田到户。图中展示的是第一生产队274户社员摁下红手印。 将周家庄人民公社,成建制的保留了下来。 在1984年更名为周家庄乡。现辖6个自然村,划分为10个生产队,面积1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1035亩,人口17765人。全乡实行集体经营、统一核算、专业承包、分工分业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全国惟一实行乡级核算管理体制的乡镇。因此,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是目前我国唯一成建制保留人民公社制度乡镇。特别值得研究和分析的是:周家庄人民公社(乡),虽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然而在市场经济基础设施,在保留集体经济的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前提下,那里的许多社员仍然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是周家庄的主要劳动形态。他依然生机盎然,集体经济依然红火。

   早在2013年,周家庄乡人均纯收入14104元,现在高达18000/人均,高于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高出近6000元。多年来,该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农业上建成了4000亩红地球葡萄、3000亩鸭梨出口、1000亩高档苗木和10000亩优质小麦繁育四个专业生产基地。 投资1200万元,筹建了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奶牛场饲养着1100多头奶牛,是石家庄地区最大的奶牛场 。第九生产队经营着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自2007年至今,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4000万元。工业上建起了阀门厂、彩色胶印厂、建筑公司、纸箱厂等集体企业10多家。其中阀门厂成为长江以北大型阀门生产企业之一。城镇化建设方面,对全乡6个自然村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建起了二层住宅楼房。建设了农民文化宫、农民影剧院、图书阅览室、岗前综合培训中心和农民乐园,对全乡所有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同时,该乡借助独特体制和现有旅游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打造周家庄品牌,开发建设了周家庄乡特色旅游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广大群众办了养老津贴、实行了退休制、用电补助、集体负担新农合筹资款等11项福利事业。全乡形成了"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环境文明"的良好局面。

   当今,在成千上万的人民公社被撤销以后,依然有坚持集体经济道路的村庄存在。全国还有7000多个依然坚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农村。例如、南街村、华西村、周家庄乡、白沙村、留民营村、韩村河村、塘约村等。他们没有像小岗村那样,分田分地、包产到户,而是坚定不移地走集体经济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以南街村为例:20208月,河南省委组织部决定运用南街村基层干部学院的教育培训平台,继续对全省6个地市530农村党组织书记,分批进行培训。831日,“全省农村党组织书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在南街村基层干部学院开班。位于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的南街村,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以党支部为核心,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各类食品加工企业,1991就摘取了河南省首个“亿元村”称号。目前全村共有26企业,食品、饮料、酒类、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等产业,全部实现良性经营循环,基本没有贷款,借势发展的红色旅游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排社会就业7000人,年产值20亿元。全村居民住上了设施齐全的新楼房,生活必须品免费发放,医疗费、子女教育学费全部报销,全村领导与职工同工同酬,作为南街村一把手的党委书记王宏斌更是坚持每个月只拿250元的工资,至今住着全村最旧的房子。南街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幸福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第一雷锋村”“国家级生态村”和国家4A级景区。南街村书记王宏斌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功勋村官”称号,连续当选为党的十四大至十九大代表。

   “周家庄”道路的基本特征:农业制度是土地公有制(以村或乡为单位所有制);农业模式是集体农业模式,即集体经济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生产、共同劳动、按劳分配;农业组织形式是以村或乡为单位的集体组织。

   总结一下,杜润生一生亲力亲为专注干了两件事:一是、滞待阻挠反对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试图强力推行包产到户。二是、撤销人民公社,终于实现了包产到户。杜润生们的所作所为,致使中国农业至今依然在彷徨徘徊着。中国农业该到了找到一条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绝不能再彷徨徘徊了:土地改革、合作社、人民公社、小岗村、周家庄、北大荒》 马格宁思的文章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95595579

2[1][2]摘编自“寒牛出栏”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