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隆安发布 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
近日,针对媒体报道我县那桐镇有非法灌食增重窝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已对现场实施临时管控措施。目前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新京报此前报道:暗访山羊“保养”黑幕:上千只活羊凌晨被灌食增重,活羊被灌“嗷嗷”叫
观点
灌食增重无证屠宰,问题羊肉何以堂而皇之流向市场?
每天凌晨,窝点的工人在里面给山羊灌食,当地俗称“保养”。“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谁都懂”。
据新京报调查报道,近日,记者在广西南宁市暗访发现,多个非法窝点通过给山羊灌食增重的方式牟利。灌食增重在当地俗称“保养”,一只六七十斤的山羊,少则被灌食增重七八斤,多则二十斤。而被“保养”过的山羊,可以不经任何检疫消毒被拉到市场售卖,这其中,甚至有大量灌食后死亡的山羊,商贩表示,“肉有些腐烂,……要割掉”。
从灌食到无检疫、未消毒的山羊进入交易中心,再到买卖过期检疫票(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无证屠宰,当地山羊“保养”黑幕背后,已然是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很难想象当地的羊肉市场已经乱到什么程度,羊肉的食品安全甚至连羊贩子自己都不敢保证。
如果说灌食是商家在牟利冲动下的逐利选择,是一种掺假和欺骗行为,那么山羊在没有经过任何检疫、消毒就进入市场、无证屠宰,不仅明显违法违规,更可能引发疫病传播,给消费者生命健康造成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所有动物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检疫,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其第二十九条则明确禁止屠宰、经营、运输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
需明确的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检验检疫,是确保羊肉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始终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关键,也是监管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抓手。
一些不法商贩利欲熏心,一方面给山羊灌食增重,一方面想尽办法逃避监管、规避检疫,扰乱了当地羊肉市场的正常秩序,更让问题羊肉可能在未经任何检疫检验的情况下,被端上消费者餐桌。
12月25日,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水产畜牧站和西乡塘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股工作人员表示,广西新又鲜肉制食品有限公司牛羊交易中心未备案,不具备交易牛羊的资质,所以不可能依规进行检疫和消毒;涉事屠宰点也无资质,属于无证“黑”屠宰窝点。
更重要的是,所谓检疫票竟然也可以进行买卖,而且这种买卖显然并非个别行为。12月24日,新京报记者就“代开检疫票”一事致电广西新又鲜肉制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方回应称,“我们可以帮忙从别的市场买检疫票,小车400块,大车600块。”
检疫票本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官方兽医出具的检疫证明,加施检疫的标志。商家不是想着通过正规途径获取检疫票,以质量有保证的羊肉打开市场,而是通过购买,让过期的或者假的检疫票为自己羊肉质量背书,坑骗消费者,必然逃脱不了法律的惩处。
根据相关规定,违反检验检疫规定,屠宰、经营、运输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羊肉,将面临严厉的行政处罚。包括处以高额罚款,违法行为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相关活动,构成犯罪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检索可以发现,此前其他地方也曾有私宰死羊流入市场的相关报道,而利用液压机器给羊加食增重也非新鲜操作。此次调查报道通过对这类羊肉生产流通全环节的揭露,进一步暴露了类似问题的严重程度。
其实,通过报道可知,这类窝点一般都是在下高速(路口)的附近,离(牛羊)交易市场二三十公里路的周边,方便“保养”销售。这种分布特点正是监管部门可以发力的方向。
当地监管部门不妨据此,对违法违规的厂家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进一步完善当地检验检疫制度,推进畜禽产品从屠宰检疫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信息追溯机制建设,及时堵住漏洞,形成常态化强监管的态势,彻底斩断黑色产业链。
撰稿/流水(媒体人)编辑/迟道华校对/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