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灌区创奇迹:用吊30吨的设备吊起120吨渡槽!
理想燃烧
12月27日清晨7:15点就出发了去参观农业学大寨在三湘大地盛开的鲜花——韶山灌区……
韶山灌区的覆盖范围可不仅仅是韶山。韶山灌区是湖南省的大型引水工程。枢纽工程引水坝设在湘乡市洋潭,它拦截涟水上游集水面积5050平方公里(包括水府庙水库控制面积),逼使涟河水进入韶山灌渠。韶山灌区渠道有总、南、北、左、右干渠及宁乡、韶山分渠,干渠上共有隧洞10孔,渡槽26座。渠道总长度达10516公里,灌溉着湘乡、湘潭、宁乡、双峰、望城、雨湖和韶山等七个县市区100万亩耕地。
为什么要修灌区?一首民谣形象地描述了涟水两岸水旱交织、民不聊生的历史,“娘啊娘,有女莫嫁涟河旁。天干三日田开坼,大雨一夜成汪洋。”社会主义新中国要改变人们的贫穷面貌,灌区水利工程便提到了建设的日程上。
最初取名“水府庙灌区工程”,后因引水源是涟水,改名为“涟水渠道工程”,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看到灌区流经毛主席家乡韶山,而且灌区覆盖范围都在韶山周围,没有比毛主席家乡韶山更响亮的名字了,所以张平化提议定名为“韶山灌区工程”!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赞同!
7点50分来到著名的“英雄关”隧道,顾名思义,“英雄关”隧洞与英雄有关,当时参与修建“英雄关”隧洞的总共有1300多人,其中800多人为宁乡民工团的民工,还有500多人为原省水电厅工程总队职工。
英雄关隧洞开挖线位于石灰岩土石交杂相接的地层,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有时是红色、黄色相间的粘土夹白胶泥,有时是土中夹弧石,岩层中又有石笋、溶洞,个别地方还有地下水。这些地段开挖时容易发生塌陷,最大一次塌陷28米深,相当于八层楼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伤亡。然而,技术专家和建设群众都没有因危险而退缩,他们不断总结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修建“英雄关”隧洞的过程中,总共发生了61次塌陷,但是施工的民工与职工们并没有畏缩,他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省水电工程总队职工伍祥财是钻工炮手,1966年1月7日白天上了8小时班,按理要休息的,可晚班一个大师傅(钻工)身体突然不舒服,46岁的老伍就主动顶替他,再连续上一个晚班。伍祥财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他冲在隧道的最前面,1月 8日凌晨 4点左右,伍祥财和另外七个工友在班长刘春云的带领下,进到主井(西段)垱头,准备进行掘进爆破,当看到上一班爆破残留下的一块大石头,横亘在主井上方,已被炸裂成三块了,中间一块最大,下面附着很多泥沙需掏空。要弄掉这几块大石头,很危险,它随时有砸下来的可能,伍祥财第一个冲上前去排险,在排险工作中,中间那块大石头突然“轰”的一声砸下来,伍祥财当场牺牲。还有很多施工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斗志成就了“英雄关”,湖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张平化被工人们的精神所打动,因此亲笔题写“英雄关”三字,并且还写了一副对联:“奇迹人间创,天河地下行。”
大家在英雄关合影留念。
8点30来到韶山灌区陈列馆参观。
大家还看了沙盘模型。
大家在陈列馆展厅外合影。
10点15分大家来到“飞连灌万顷”参观,这个渡槽高29.5米 ,长530米,横跨涟水,形成“涟上飞涟”的独特景观。如今涟水两岸,收割季节稻浪滚滚,宽阔的田野起起伏伏,一幅丰收的景象。
半个世纪前,涟水两岸水旱交织,人民生活困难。为确保湘中大地旱涝保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改过去贫瘠的历史。韶山灌区工程动工。
在湘乡市山枣镇韶山灌区北干渠处,需要一座渡槽,它凌空飞架涟水两岸,气势宏伟,犹似人间天河。这就是北干渠的第一座渡槽——洙津渡渡槽。
当时建设洙津渡渡槽时有两个修建方案,一个方案是整个渡槽搭建框架一体浇筑完成,这就需要运送几千吨木材和数百吨钢材,几千民工施工,工期长,消耗很大。另一个方案是分20节渡槽预制件,在涟水上吊装组合建成,这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一节渡槽预制件有120吨重,而当时只有起吊重量30吨的起重设备。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节省费用缩短工期,工程指挥部决定用预制件组合的建设方案。柘溪工程总队勇挑重担,担负起施工任务。抱着敢闯敢试的决心,巧妙地设计龙门扒杆支撑。
仅凭着手绘的设计图纸,经过不断尝试,终于在1965年10月16日这天在各施工单位的协作下,原本只能起吊30吨的设备竟成功吊装了120吨重的槽身,再次显示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了奇迹,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渡槽修建好后不仅把涟水送入灌区下游,还可以行20吨的货船。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把这个渡槽命名为“飞涟灌万顷”,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也有感而发,即兴题词:
“众志比城坚,
人民力胜天。
且看韶麓下,
涟上又飞涟。”
50多年过去了,韶山灌区工程坚固如初。
11点半到灌区枢纽工程洋潭。
洋潭引水枢纽工程,就是韶山灌区的“龙头”。洋潭引水枢纽由进水闸、滚水坝、泄洪闸、水电站、斜面升船机等部分组成,引水坝的主要建筑物有滚水坝,坝轴长170米,坝顶高66.6 米,有行人桥,方便游客与过往群众;有泄洪闸5孔,每孔净宽10米;闸顶高72米。正常引水位66.5 米时泄洪流量达2600 立方米/秒,还有重力坝和大坝、电站及厂房、斜面升船机。
洋潭引水枢纽工程建设第一阶段于1958年10月18日开工,1960年初停工;第二阶段是农业学大寨号召后,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原址续建,1966年2月投入使用。
韶山灌区位于湘中丘陵地带,工程从1965年7月1日动工到1966年6月2日建成通水。十万建设大军仅用10个月时间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赢得了“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的美誉。
“十万雄师铸就千秋伟业,一渠碧水润泽万里河山”。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一水利建设奇迹的出现?墙上这段毛主席语录为我们启迪了思路。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毛泽东时代劳动人民是主人翁,人人争做好同志,为国家为集体积极奉献,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时代。
2025年1月2日
红色武器选用:韶山纪念毛主席讲座(下):大寨人做历史的主人翁!